一、有条件的爱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传宗接代。人们乐此不疲的做着这件事,全当这是人生的大事来做,也当这是人生的乐事来做,殊不知这是一代一代的传递着苦难。我们抚养自己的下一代,也给他们制造压力,让他们去承受我们自己承受过的一切,为的是他们将来能有幸福的生活。好像他们不承受这些我们给他们制造的压力和痛苦,就无法得到幸福。为什么要先苦后甜?谁说没有苦就没有甜?那反过来讲又该怎么解释呢?既然没有苦就没有甜,那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了。这样看来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
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就制造了无数的痛苦和灾难。我们为了爱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很多的压力来承受。我们很少问自己的孩子快乐吗,孩子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父母做的,因为父母爱他们,他们就必须这样做。等他们长大了,又同样的用自己痛恨过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们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
爱孩子不要有条件,不要因为想让孩子成为律师、医生、教授而给他们压力。想成为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自由和空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有条件的爱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孩子不会感恩,学不会自律,无法确立自己的价值,以后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有所交换才去实施。
二、让孩子天然生长
几十年前,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针对我国当时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她的意思并非是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而是强调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但有些家长则不是如此理解,认为不去管孩子,让他自己去成长,那只能叫天然生长,一旦有朝一日面临三考,这类家长的手段段往往更残忍。
早在20世纪之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她认为,儿童本来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着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灵的发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儿童。她将儿童比喻为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植物,认为教育者应保证每个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然儿,上述重要的儿童观,教育观至今还未能被所有教育者(特别是儿童的父母)认识。我们还需要为此呐喊,因为它关系到今日儿童的幸福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
三、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
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远远超过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弄不清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爱,什么时候需要关怀。当孩子犯有错误或考试不好时,他们常常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对孩子的恨,这时候,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斥责或打骂。他们认为打孩子足为了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