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为了子女学好功课,什么事都不让子女去操劳,认为这样做了,可以让子女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面。这样做好不好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下一代,决不是学习“机器”,决不是解题“工具”,而是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下一代,应当是德才兼备、个性鲜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善于交往、懂得自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至少应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则,连管理自我都做不到,又怎能去管理集体、管理事业呢?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首先要从培养自我料理的能力做起。
一个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料理指什么呢?指的就是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指出,中学生要学会自己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洗刷餐具以及料理个人生活,这就是“自我料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一次家长会上的统计,在家里能做些家务劳动的同学很少,95%的同学在家是什么都不做,或什么都不会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数据。可有些家长对此并不着急,不当一回事。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不懂时,那就会忧心忡忡急不可待地千方百计去谋求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我们知道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形成独立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个年龄阶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独立行动,让他们有自己更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空,从而提高他们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判断能力。
从孩子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它能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等多种优良品德。一个人从小不爱劳动,长大了好吃懒做,没有出息。因为不爱劳动的人从来就不懂或不愿意懂得:每个人都必须将自我的发展建立在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基点上。他们总是奢望依赖别人的劳动创造,坐享其成。现在可以依靠家长,将来依靠谁呢?所以有远见的家长都极为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自我料理的能力。
再从孩子的自立能力的发展来看。孩子长大后总是要自立于社会的,他们要学会照料自己,并准备好照顾年老的长辈。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理人似乎一辈子都长不大,不仅小时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时刻刻离不开父母的照顾,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还要让老父老母替他们当牛做马。他们或许不是不肖子孙,而实在是因为没有做惯,依然是什么都不会做。他们离开了别人的帮助简直是寸步难行。
曾荣获美国总统布什提名,经美国国会参议院一致通过担任美国联邦政府交通部副部长的赵小兰, 1989年6月1日在白宫正式宣誓就职,成为美国联邦政府中职位最高的华裔官员,当时只有36岁。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除了她个人的智慧、努力、学历和王作经验之外,与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是分不开的。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来,6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会出来招待。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献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微笑。赵家宴客时,几个女儿不但不入席,而且守在客人背后,为大家上菜,斟酒,做小招待。她母亲认为,这也是一种训练。他们经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侍候客人当做辛苦的事,当孩子读书读累了,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何况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处世待人的道理!赵家虽然雇用管家,孩子们仍然要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打扫房间。他们父母的观点是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请来待孩子的。赵小兰最小的妹妹才16岁,已经负责处理家里的帐单,并要接晚上的电话。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赵家门口长达37米的车道,所铺的柏油竟然完全是赵小兰姐妹在父亲的指挥下完成的。(参见附件:《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美国部长》)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不知家长们是否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一个单单懂得捧书本读书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高度智慧的孩子。心灵手巧,手巧心灵,二者是辩证的统一,让孩子的手更巧些,才能使孩子更有灵气,日本有位世界级的发明大玉,他到花甲之年为止,50年间共有2360项发明,平均每年63项,每5天半有一项发明问世,这恐怕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呢!人们对他的聪慧十分惊异,有人禁不住问他:“先生如此大才。请问奥秘何在?”他的回答使人更为惊异,就是“家务劳动”。原来他的发明的第一契因是早年的家务劳动。他最早的发明是“酱油瓶不倒器”。他看到家中的酱油瓶翻到给母亲带来的烦恼,也看到家家户户家庭主妇的烦恼,于是决心解决这个“难题”。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努力他成功了,酱油瓶不倒了。消息传出,专利局来家验证,他们也说好,于是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终于成了闻名全球的发明大王。可见孩子做点家务,不但不妨碍他们学习,还大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增长。家长们不妨也想一想,当你的孩子在动手做某些家务时,他们是否也提出过某些假象?
所以,为了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将培养自我料理能力的劳动列入家庭教育的议事日程,切不可掉以轻心。
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1.从鼓励孩子的兴趣出发。
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生活,其实他们很小就有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有的家长在家里修些什么或种些什么,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瞧着,甚至跟着家长一起摆弄,这时我们做家长的就要因势利导,要鼓励他们,让他们也一起参与,家长可以在一边作些指导。比如妈妈在家里缝被子,儿子在一旁看了很久,问妈妈“缝被子很难吗?”妈妈说不难,并顺着他的兴趣让他试几下,通过试验他说还真要有点技术。以后妈妈又可以教他怎样缝自己的纽扣。总之,一旦子女有兴趣,做家长的要积极引导,重在鼓励。上面所说到的那位大发明家的母亲是懂得家庭教育的,她引导孩子了解这些发明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看到自己干的事很有意义,于是孩子就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成功。这可能就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最好方法了。
2.要放手让他们去做。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现在的学习那么紧张,怎么还能让孩子做这些家务呢?其实,孩子的学习和做家务是不矛盾的。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可以了,因此安排出最好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而孩子呢,恰恰又可能不懂得珍惜这些时间。如果放手去让他们做些家务,然后再来完成学业,恐怕效果会更好些。有的家长怕麻烦,什么事情都不敢放手。叫孩子去拿牛奶,怕把奶瓶给砸了,让孩子去洗碗,又怕把碗敲碎,让他们洗衣服,又怕把脏衣服没洗干净,身上的衣服又给弄脏了,还是自己做做算了。而这些在孩子的心理上却留下了创伤,他们会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会,产生悲观情绪或好逸恶劳的思想。家长应该学一学拿破仑,应该有一点大将的风度,不要怕麻烦,要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同时给以鼓励,让他们得到成功的满足。这种成功很容易转化为自信心,也就是坚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好一切事情,不仅家务劳动如此,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
3.利用“自然后果法”加强劳动观念的培养。
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指利用事情造成的结果来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孩子不愿意洗手帕、袜子等,就让它搁着,等干净的用完了,他自然地会想到要去洗了。自己的房间不愿意整理,学习用品不愿意放好,就让他自己感到很不方便,很不舒服,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办法去整理。这样使他知道不劳动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然,这种方法,能偶一为之,采用这种方法之后,紧接着的,还是要教育、疏导,并用自我料理的实践,让孩子去经受锻炼,获得自我料理成功的乐趣与各种有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