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是幼儿正常的自主学习生活的保障
现在,对于致力于幼教理论的工作者还是幼教工作的一线教师,都一次次的深化强调幼儿自主活动的重要性,主张幼儿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性,但在这同时,也强调了自主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幼儿的自主活动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而过于强调规则就势必抹杀了幼儿的活动自主性,反观,过于强调自主,没有任何的规则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现在,我所带的就是幼儿园最小的幼儿——托班幼儿,在教育实践中,切身观察的一些活动实例,也可以体现出这个道理:
案例1、无规则的阅读活动
我所观察的是托班上学期的一次阅读活动中,幼儿对图书有着很大的兴趣,但之前并没有阅读规则,教师她把图书分给幼儿之后,就让幼儿自由地阅读,在这之前并没有加以强调阅读过程中所应注意的规则,于是,幼儿开始自由地阅读,刚开始幼儿对手上的书还能较安静地看,过了一会儿,有的幼儿开始随意地翻看手上的书,有的幼儿开始卷书,还有的幼儿看到别人的图书似乎比自己的更好看,开始抢书,教师也进行了及时的引导,阻止幼儿一些不良的阅读行为,但是,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开始了抢书,撕书的局面。
案例2、规则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活动
同样是在一个平行托班的阅读活动中,幼儿之前也没有阅读规则,教师在活动前,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在谈话过程中,教师给幼儿讲了一个“丁丁看书记”的童话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丁丁是怎样用正确的方法看图书的,讲完之后,还给幼儿布置了小任务:“看看哪个小朋友也能和故事中的丁丁一样,和书宝宝成为好朋友。还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比丁丁学到更多看书的本领。”孩子们开始阅读图书,与之前的幼儿不一样的是,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安静,学会了一页一页的翻看,从看书到收书都保持着很好的阅读秩序。还有的幼儿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阅读图书。
在案例1中,为了让幼儿自主学习,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和氛围,但事实表明,在此次的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幼儿提出任何规范性要求时,幼儿之间就可能产生相互干扰,他们的自主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还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案例2中,由于在阅读前,教师明确了阅读规则,这样既能规范幼儿的阅读习惯,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又能避免幼儿之间的纠纷或冲突。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自主活动,尤其是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的自主活动,往往是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活动的保障。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好规则的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能自觉遵守。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过程中循章依法
好的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规矩的约束,给孩子一定的合理的约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实施这一有效方案
1、教师应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并能以身作则: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规律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托班的幼儿,刚刚从家庭生活转移到幼儿园生活,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犹为重要。比如: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入厕、什么时间可以游戏,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就可以对幼儿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而在制定这些规则的同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尤其重要。托班幼儿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大人的行为给了幼儿很大的模仿空间,作为教师,我们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能给善于模仿效法的孩子做也好的样子,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2、规则的制定、要求也需要幼儿的参与并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
让孩子参与到规则与要求的制定中来,可以更好地让他自觉遵守规则与要求。以前,我们班的幼儿在餐后的安静活动中总是乱哄哄,这个时候看书总是吸引不了幼儿,看一会儿就开始乱了,老师一边忙着照看幼儿进餐,一边还得忙着指导幼儿进行餐后活动,规则讲过无数次,可总是做不好,每一次讨论完,纠正过没几天又乱了,有一次在与幼儿讨论如何进行餐后活动的集中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来制定规则,如:餐后的坐位可和平时上课的位置不一样,有专门看书的地方。除了看书,我们还可以玩穿线板,但是一人只能拿一个,而且要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玩等等,与幼儿一起制定了这些规则后。幼儿的自觉性有了提高,因为规则是自己定的,所以他们记得特别牢,相互之间还会及时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非常注意对幼儿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在坚持了两周之后,我发现,孩子们的餐后活动比以前更有序了,而且,不再需要教师一再的提醒和督促。
三、家园共同培养,形成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统一。
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光是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家园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这就是常常都会有家长向我反映说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那么好,那么独立,可是,回到了家里,却什么事都不愿意做,我们也尝试了很多的方法,但总不见成效呢?其实这是一个大部分家长都遇到的一个共性的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孩子们自已的事情自己做,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而回到了家里,家长总会心疼孩子,这不让做,那不让做,哪怕有那么一两次狠下心,但也坚持不了几次就放弃了,久而久之,在家里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和一定的行为习惯。就会出现:“家里、幼儿园两个样”的现象,所以说,教育要注重家庭和幼儿园的一贯性与一致性。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贵在坚持,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与幼儿共同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让幼儿在理性的规则中自主地成长,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