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小学老师,为了配合“亲情”单元的课文学习,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拥抱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爱意。
第二天,她以为孩子们一定会讲述昨日拥抱的感人情景,但孩子们却纷纷抱怨。有的说,妈妈推开我说“去去,赶紧把作业做好”;有的则说,妈妈对我的拥抱没有反应;有的则觉得奇怪,“爸爸居然会害羞”……
不久前,一份关于我国大陆初中学生早恋的调查结果披露,孩子早恋的主因是:学习紧张,生活枯燥,常常感到恐惧、惶惑,于是渴望被拥抱、被亲吻。有位女学生在调查中表示:“一次,在阿姨家,表妹放学回到家,阿姨上前拥抱她,说:‘女儿辛苦了。’当时,我掉下了眼泪。我父母从来没有拥抱过我。于是,我就在男同学那儿寻找被亲爱、被呵护的感觉。”确实,中国的孩子不“欠打”,但绝对“欠抱”!
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皮肤饥饿”,如果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抚摸、拥抱,就会产生皮肤饥饿,然后就“不乖”、好动、烦躁,甚至通过推搡、打架来补偿。女孩比男孩好教育,其中一种原因就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中给女孩多一些柔性的关爱,而对男孩缺乏必要的诸如亲吻拥抱等“心理按摩”。研究表明,如果婴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母亲的爱的表达(比如搂抱、触摸等),就会为日后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现在不少青少年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逃学、沉迷网吧、早恋,甚至吸食迷幻药……这一切显示父母是种最困难的“职业”,稍不留神,孩子就偏离了正道。我们虽然比父辈们更了解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但因为时间压力,我们无法理智地表达情绪。究竟该如何了解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活跃、更开放、更世界化的孩子?答案只有一个:父母要勇敢地采用传统家教中没有的东西,比如拥抱。拥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第一步;花些时间与孩子相处,当然最高境界的相处还是用“拥抱”来结束。
曾经我们引进了“握手”这一国际性社交礼仪,现在该是大面积学习“拥抱”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关爱、一种沟通、一种心理治疗,更是一种无声的力量。给你的孩子一个真诚的拥抱,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