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劳动意识淡薄谁来“买单”
一群小学生在操场进行钉纽扣比赛,现场不时发出尖叫声和埋怨声,原来不是这位小选手把针刺进手指,就是那位小选手线穿不进针眼。最后,不仅地上凌乱不堪,小选手们当中能让纽扣安家的少之又少……
早餐结束后,同学们将碗筷一丢自顾走开,桌子上、地上残羹剩饭到处都是……
这是记者暑期在武汉市某夏令营中见到的几组镜头。
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有媒体报道,少数大学生入校后不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许多中小学生在家连扫帚都没摸过……
当前我们的学校,一些孩子的劳动意识淡薄,许多中小学生不能吃苦耐劳。“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许多社会有识之士为此提出了疑问。
家长一“勤”孩子就“懒”
近日,湖北某中学一份“中小学生劳动现状与教育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小学生在家一周仅劳动一次,时间为10分钟至40分钟,中学生在家的劳动时间更少,会做简单家务的只有一半。一位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任务是学习,不是劳动。劳动会使人分心、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还有些学生则说:“家务劳动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干,不用我操心。”
家住武汉南湖的应女士,最近常常为20岁的大学生儿子阿信的暑期吃饭问题烦恼。每天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跑回家为儿子做饭,一天不回去,儿子肯定就饿着。应女士从小只要求儿子学习,很少让他碰家务活,结果儿子长这么大什么家务活都不会。要是夫妇俩一起出差,儿子就只好到邻居家吃饭。
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很明显,家长在孩子劳动意识淡薄中,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