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该为孩子补上哪些课?当艺术、文化等各类补习班“风靡”之时,不少老师建议,不妨利用长假给孩子补上“劳动课”,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品质。
放假了,不少孩子在家吃吃睡睡,而上班的家长则揽下所有家务活,不让孩子“沾手”。一些老师家访后发现,最基本的家务活孩子都不干:早上起床后不理床铺;吃饭时,米饭由家长盛好,筷子拿好,纸巾备好,摆在面前;家里垃圾桶满了,等着父母回来倒。
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却热衷让他们参加“吃苦夏令营”。王先生7月中旬送儿子参加“吃苦夏令营”。7天里,孩子们体验农村生活,走访偏僻山区,吃的是“粗茶淡饭”,干一些累活,生活在相对艰苦的环境里。专家指出,假期时连一些轻微简单的家务事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却让孩子在“吃苦夏令营”里锻炼,这本身是一种认识误区。家长们指望通过几天的“吃苦”,一改孩子多日养成的懒散,这种“快餐教育”不可取。
教育界人士指出,一些家长的劳动教育观有待“修正”。一位小学校长举例,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告诉父亲,“我今天擦黑板了。”哪知父亲脸色阴沉下来,责问孩子是否犯错。他认为,不轮到值日,孩子擦黑板、扫地,就是犯错后受到的“处罚”。专家指出,家长的反应也会让孩子对劳动造成误解,对一些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还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影响学习,把一些本该让孩子承担的劳动,如叠被、整理房间等都包下来。
尚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静华指出,给孩子补上“劳动课”,也是一种责任意识教育。孩子作为家庭一员,有义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美国,家长从小教孩子懂得劳动的价值,孩子靠给自家或邻居家剪草等赚零用钱;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年满14岁须做家务,如为全家擦鞋等。
不少老师还建议,假期里,家长也可把孩子送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如打扫社区、为社区老人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