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今天作业完成了没有?”、“今天钢琴弹了吗?”、“今天书法练了吗?”……每天下班回家,很多父母第一句经常问孩子的话。“妈妈,我饿了,快做饭啊!”、“爸爸,作业做好了,帮我检查一下”、“奶奶,校服不见了,快帮我找找!”……每天在家里,很多父母经常听到孩子对自己的迫切“唤”。
认真读书学习、加强才艺训练,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但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似乎成了父母遗忘的事情。如今,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自己份内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口”,过着“小皇帝”的生活。
父母: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们将来在社会上自强自立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的情形是,孩子趴在地上玩,家长怕他们把手和衣服搞脏;孩子跟伙伴出去玩,怕摔跟头,怕被欺侮……总之是不放心,要么不让参加,要么在后面跟着,做“保镖”;孩子拿工具干活,怕碰坏了孩子的手脚,不是不许动,就是代替孩子干;孩子参加活动,父母往往随同前往,头顶骄阳,焦急不安地在场外等候;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行动受到过分的限制,导致了儿童逐渐养成领带习惯,缺乏自立精神。
“我性子比较急,看见女儿慢吞吞地穿衣、穿鞋,常常迫不及待地说‘算了,算了,妈妈给你穿好算了。’现在女儿上小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衣服,裤子还是我给她穿。”张女士有时怕麻烦,怕孩子事情办不好,自己就帮她做了;“儿子每天回家还有很多作业要做,自己怎么忍心叫他再去擦地、叠被子。”儿子上初二的林先生心疼孩子,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们往往不愿意孩子“受苦”、“受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所以对一些基本的生活行为、简单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孩子插手。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家长却给他们打好水帮他们洗;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家长每天还是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写作业,家长要陪在旁边,最后帮他们检查作业、收拾书包……一切生活上的“琐事”,家长全权包揽,今天的父母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孩子: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孩子需要的是适当的关心和恰如其分的爱护。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和自由。用毫无节制的母爱包裹孩子,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应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中小学生表示回到家里都很少做家务,因为父母没有叫他们做,自己也就懒得去做。一些小学生说,有时自己想帮妈妈洗衣服,但妈妈总怕自己洗不净或累着不让洗。当问及“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应该自己做?”时,几乎都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有的学校为培养孩子们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照顾自己能力教育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放假时让孩子们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专家:培养的“错位”和“越位”
专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是迈出家庭保护的第一步,绝不能马虎。现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比较差,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
有媒体报道:在某大学,年龄已经30出头,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连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做,还要母亲不远千里前来帮忙洗衣服……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生活中确实存在。专家认为,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其他事情不让参与,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功的机会。
在每个家庭中,“关怀强迫”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送到宝宝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
在父母们“周到”服务、“严密”保护中,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父母不可避免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拐杖”。
专家用“错位”和“越位”来解释这一社会不良症状。一是培养理念上的一种错位。由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导致部分教育者,特别是家长过于侧重对孩子知识、才艺的培养,认为“孩子只要念好书就好,生活琐事自然有长辈代劳”,忽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二是培养过程上的一种越位。除了父母的“包干代替”外,还有家政服务的补充,这些生活上的“越位”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孩子学会自理的机会。“要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