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行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要吝啬对未成年人的表扬,是教育家对于我们成年人的谆谆告诫。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对孩子的激励行为。
古往今来,许多伟人往往都在母亲、老师“激励的乳汁”浇灌下产生,许多所谓差生也同样是在大人们的鼓励夸奖中慢慢树立起前进信心的。所以,肩负教育培养孩子重任的成年人一定不要吝啬你的大拇指。然而,事物总是辩证的,成年人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智慧地对孩子进行表扬。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械地、盲目地、主观地、情绪化地对孩子说“你最棒”“你最好”“你就是天才”“你是超级童星”等极度夸大的词汇。
由此联想到安徒生那篇著名的寓言《皇帝的新装》,想来看过的人很不少。这篇故事讲一个皇帝最喜欢穿新衣服,就被两个骗子骗了。骗子说,他们制成的衣服漂亮无比,并且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凡是愚笨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他们先织衣料,接着就裁,缝,都只是用手空比划。皇帝派大臣去看好几次。大臣没看见什么,但是怕人家说他们愚笨,更怕人家说他们不称职,就都说看见了,确是非常漂亮。新衣服制成的一天,皇帝正要举行一种大礼,就决定穿了新衣服出去。两个骗子请皇帝穿上了新衣服。旁边伺候的人谁也没看见新衣服,可是都怕人家说他们愚笨,更怕人家说他们不称职,就一齐欢呼赞美。皇帝也就表示很得意,裸体走出去了。沿路的民众也象看得十分清楚,一致颂扬皇帝的新衣服。
可是小孩子偏偏爱说实心话,有一个喊出来:“看哪,这个人没穿衣服。”大家听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终于喊起来:“啊!皇帝真是没穿衣服!”皇帝听得真真的,知道上了当,象是浇了一桶凉水,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穿衣服,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去。
在安徒生的笔下,本来“皇帝的新装”是成年人之间互相恭维欺骗的把戏,故事中最清醒最敢说真话的是孩子,揭露事实真相的恰恰是孩子。引伸到笔者的话题中,成年人如果带上有色眼睛或私利情感看待孩子,那么所谓“激励”行为就会走入盲区,这时候,成年人就会不自觉地把皇帝的新装反过来套在了孩子身上,使他们迷失成长的正确方向。
诚然,吝啬表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但是光有赏识没有批评的教育,则又变成了“缺钙”的教育。举例说明吧,有个11岁的孩子写了首小诗送给外宾,诗的原文是这样的:“一道美丽的彩虹,飞跨大海的两岸。中韩小朋友手拉手,笑声比彩虹更灿烂。”
这首小诗客观地说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善良,但是并不能算是一首无可挑剔的诗歌,起码在中文语法上就不规范,用“灿烂”形容“笑容”“形象”是贴切的,形容“笑声”“声音”就不通了。外宾出于礼貌夸赞小朋友在情理之中也合乎外交礼节,如果是孩子的指导老师或父母赞不绝口地说好,那到也可以理解,如果某些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的消息中用“某国各界人士赞不绝口”这类极度夸大的词汇,不仅有背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也有背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换句话所,某些新闻记者对未成年人没有尽到引导教育的义务,盲目地夸赞而不纠正其语法错误,等于是在用谎言欺骗孩子,等于是把“皇帝的新装”随心所欲地套在孩子身上。
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这样:首先,鼓励肯定小朋友用诗歌的语言表达美好心愿的创意,其次,等外宾离开后婉转地指出小朋友的语法错误,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又在寓教于乐中使孩子懂得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和魅力,进而也同时激励了孩子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浓厚兴趣。
如果像某些成年人那样,一味地夸大其词漫无边际地表扬那个孩子是诗歌天才,笔者以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不错,我们的下一代需要多表扬多激励,但是我们不能制造浮夸的泡沫来干扰孩子辨别方向的能力,我们尤其是职业新闻记者不可以把“皇帝的新装”主观地情绪化地套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