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连续十年参加高考 换来愈挫愈奋的追求 来自:新浪博客 点击次数:3.76万

一个29岁的年青人,连续十年参加高考,今年终于以高分考取大学,就读他最向往的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011910日上午,我在南华大学采访了这对来自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的母子俩:母亲李杰,儿子丁凯。

一、      感天动地的母爱



1988年,丁凯6岁时父母离异了,那时母亲李杰31岁,在一家建筑单位做油漆工,每月工资50多元,入不敷出;住房是单位的简易平房,19.8平米。丁凯说,1988年到2005年这一时期他最烦躁的是:没有个安静的地方读书,静不下心。

1996年至2001年,母亲下岗后没有工资,便到一家餐馆去做洗碗工,每月300元收入。丁凯说这一时期他最难过的是:母亲为节省开支,每天只吃两餐,或中午或晚上不吃饭。现在他还记得2003年高考前的一个深夜,他从学校自习回家,见母亲饿得四肢发软站不起来,瘫坐在门槛上,他去搀扶她,不料她一直腰就大口大口吐清水。原来母亲饿极时喝水充饥,一动胃里的水就往外溢。丁凯泪水盈眶,他帮妈妈擦干满脸虚汗,说:“妈,你别再为我饿肚子了,今年要是再落榜,我明年就不考了,我出去打工赚钱,让你吃饱穿暖。”“别说傻话!”母亲把丁凯紧紧搂在怀里,泪水滴在他脸上,“好儿子,是我没有能力,赚不到钱,让你从小吃苦,妈妈有愧呀!以后我就是捡垃圾,做苦力,卖血、讨饭,都要送你读书,让你考上大学,那时你和妈妈都不会饿肚子了。妈妈还要享你的福呢!”

2002年后,母亲每月只有400多元退休工资,不仅要为丁凯的学费、生活费、车费等劳碌奔波,还要找人借钱为姥姥治病。丁凯读高中那几年从没有吃饱过,老觉得肚子饿,从未在食堂买过菜,每餐只打一份白饭,一个人悄悄跑到角落,用家里带去的咸菜拌着吃。有时连咸菜也没有,他就用开水泡饭吃。

2009年开始,母亲外出捡破烂,丁凯想去帮忙,可母亲不准,说是丁凯还年青,让人看见丢脸。丁凯常悄悄躲在远处,看着母亲步履蹒跚的身影,不知不觉就流下泪来,两只手却握成了拳头:“妈,我不考上大学,就不是你的儿子”。

20118月下旬,丁凯来南华大学报到的前几天,母亲为帮儿子筹集学费和车费,把早几年丁凯打工赚钱买的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张铁架床和铝制炊具卖了七百元,差一大截呢。母亲为此长吁短叹了好几天。临出门时,他见母亲穿着一件旧衬衫,就到邻居家借了件新衣服。

我感动起来,仔细打量着坐在眼前的母亲:她身材单瘦,面露笑容,眼角上布满细而密的皱纹,说话轻而缓慢,声调中跳荡着走出艰难痛苦后的喜悦和满足。可有谁知道,在她离婚后的23年中,为了儿子的大学梦,她失去了多少作为女人应有的欢乐和尊严?同时又承受了多少作为母亲不应有的压力和痛苦?她用23年的忍耐、期盼和牺牲把儿子送进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哪!

 

二、愈挫愈奋的追求



我一直有个疑问:丁凯从2002年开始参加高考,先后6次上专科线、两次上三本线、两次上二本线,为什么直至今年才上学读书呢?这其中原因何在呢?

丁凯平静地告诉我:“2002年高考前夕,我看了一部《横空出世》的电视连续剧,那里面讲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故事,那里面的人太伟大了,故事太感人了,张爱萍、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他们太爱国了,太无私了,我边看边流泪,从此就对核工业和核专业有了感情,对核潜艇、核导弹、核电站的神秘充满了向往,就在心里发誓:将来一定要读核专业。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南华大学是全国核类专业设置最齐全、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又位于江南,校园美丽,气候也好,就下定决心要考进南华大学,要读核专业,毕业后要到核工业单位去工作。”

原来这就是力量源泉,就是梦的起点!我终于理解他十年高考进南华的坚忍和自信,也理解他母亲含辛茹苦培育儿子的挚爱和坚强。

从丁凯的叙述中,我们略略地知道,丁凯自小学习成绩不错,但高中后就有两个阻碍,一是帮忙母亲做家务,挤了学习时间,基础没打牢。二是没有掌握复习自学、巩固知识点的方法。2004年开始他就改变做法,一边在外打工赚钱养家,一边自学复习。这七年翻烂了几十本参考书,读过四百多本书,请教过上百个老师,弄懂了几百个重点难题。按他的话说,这是“搞了七年地下工作”。原来,丁凯白天在外边工地上忙碌,晚上回家就关闭门窗,拉紧窗帘,装成在家看电视的样子,蒙蔽外人,尽量不与外人接触。为此还得罪了好心帮丁凯介绍女朋友的亲戚,也使那些想找丁凯玩的同学误解他,甚至有人以为他有神经病。

遇到学习难题,丁凯就简单化装,跑到附近的石油化工大学门口去“蹲点”,等待下课后的大学生,向他们请教。有时讲课时间长了,丁凯还会给对方发点“讲课费”。在这期间,有人劝过丁凯,甚至讽刺他:“凭你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想考上大学,那真是做梦呢!”然而,苦心人,天不负。今年丁凯终于如愿以偿,那天他听到南华大学的录取信息后,好几次特意跑到石油大学门口去,想找到那些曾经为他讲解难题的“大学生老师”,向他们致谢。

 

结语:

我想,丁凯在长达十年的备考中,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思想斗争、心理煎熬和感情压抑。而这些,无疑会成为将来丁凯成才成长的精神催化剂!也会对那些一旦碰上困难就选择放弃、逃避的年轻人有所启迪。从普遍意义上说,虽然我们不推崇“十年高考上大学”的成才模式,但应传承和弘扬这种愈挫愈奋、锲而不舍的精神,或许,这正是我们克服安逸、消除浮躁、成就自我的原动力!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培育儿女,引导他们做梦,帮助他们圆梦,才是合格的母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