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儿童确有超人之处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超常儿童确有超人之处。从最近的科研成果看,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差异是有生物学基础的。例如,心理学家Plomin及其同事在进行行为遗传
学研究时发现,在人类第6条正常染色体的长臂上存在一个叫IGF2R的基因组,该基因组在高智商人群中出现频率极高,对个体高智商起到关键的作用,属于敏感基因。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超常与常态儿童在进行认知加工时的大脑活动是不同的,被试个体中,高智商表现出较低的大脑葡萄脑代谢率和更低水平和更集中的皮层激活时空模式。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行为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常常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或因基因水平的差异,或因大脑神经活动水平的差异。当然,这些科学发现并不否定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确实说明生物学基础差异的重要性。
■“超常儿童”一词由我国学者提出
超常儿童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种称谓,柏拉图曾称之为“金人”,庄子曾称之为“天人”,而始于17世纪的叫法“天才”后因英国人种学家高尔顿而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还有“资优”、“奇才”、“英才”等称谓用于此处。而且,不同学派,或基于遗传学,或基于智力测验,或基于智力结构的学者,对超常儿童有着不同的界定标准。
1978年,我国的心理学家提出“超常”或“超常儿童”的概念。这一术语的提出有着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与“天才”的“天命论”划清了界线;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群体,其中也包含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因此,“超常”一词同时包括了英文中常用的gifted(天才)和talented(专才),从理论上讲,我国学者提出的超常儿童的概念更合理,更具有广泛性,可涵盖更大的范围。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