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儿童攻击性的起因及控制 点击次数:7.08万

   一、心理学对攻击性的认识和研究 

  “老师,XXX又打人了!.”“XXX把XXX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战争,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孩子之间的打斗、争吵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二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幼儿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二、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有研究者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小、中、大班270名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类型及年龄差异进行了考察。根据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观察记录,归纳了儿童攻击的8种起因,包括获取他人的物品(玩具、事物或图片),保护自己的物品,争夺空间(座位、活动场所),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引起纠纷,操纵他人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无故挑衅、欺负他人以及报复还击(在受到他人的伤害、干预后对他人进行攻击)。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 

  1.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 

  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只有一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