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现象 不分场所的小淘气
彬彬上小学一年级时,觉得学校的一切都很新鲜,老师也比幼儿园的阿姨漂亮,小朋友也比幼儿园里多。快乐的彬彬满脑子都是好奇,有时老师正在讲课,彬彬就下地,走到一个小朋友面前提出他自己认为必须马上问的问题。
有时,彬彬在上课的时候就想上厕所,有时,在上课的时候又想吃东西。当老师告诉他这样做不允许时,彬彬就开始玩所有的学习用具,花花绿绿的包书皮、卡通铅笔盒、小手表等。老师把这些东西收起来,彬彬就开始玩自己,玩手、玩衣服、玩头发等等。一直到一年级结束时,彬彬还是在教室里坐不住。
存在问题
缺少自理能力
6周岁的孩子就上学,难免有稚气。生活不会自理,行为上也不能规范。尤其是家里的爷爷奶奶们,正宠着他们,一下子进学校“板”起来,他们还不适应。
目前幼儿园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园已经进行了学校的教育,而有的幼儿园就是哄孩子,小孩子的起点不一致。部分父母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没什么可学的,让孩子快乐玩就行,忽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应对办法
让孩子坐得住
在假期的时间里,父母首先要在生理上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学校是40分钟一节课,上课时间要“坐得住”,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有时间概念。带孩子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教给孩子简单的自理,比如,整理书包、文具等。指导孩子如何与小伙伴、老师接触,增强集体观念和责任感。尽快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父母在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时,切记几点:
1.挑选书包时不要选择书包本身过沉的,加重孩子负担。
2.文具用品不要像玩具。
3.包书皮和笔记本别太花哨。
4.如果让孩子带手表,最好在假期内就给孩子带,否则,孩子在开学期间会因为新鲜整天玩。
5.指导孩子学会使用电话卡。
给孩子自由想像空间
现代心理学表明,创造力与想像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像力。因而培养孩子的想像具有重大意义。
儿童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梦想对于儿童是一个解放,会使儿童从现实的束缚中走进自由的世界。
像植物成长一样,儿童也需要精神上的各种养料。而我们成人往往对儿童的某些天真的想像感到忧虑,常常善意地控制孩子的一些本能需要,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我们不应当阻碍儿童的想像,不应当侵犯儿童梦想的疆域,而应当让他们自由发展。
■小初中衔接
现象哭泣的乖乖女
小学时的刘晓(化名)活泼好动,虽然父母也给她报了几个课外辅导班,但她觉得在学校内的学习很轻松,成绩也优秀。然而,初中一入学,随着所学的科目增多,作业量的膨胀,她开始感到学习有些吃力。与此同时,刘晓觉得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也在日趋发育成熟。看老师,不再是小学时的“和蔼可亲型”;看父母,也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宠爱自己,心里特别失落。特别让刘晓很受伤害的是,每次月考,成绩都不理想,而每次让父母签字时,妈妈都要和她谈学习。
刘晓觉得,自己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在一段时间内,她变得不爱说话了。每次妈妈和她谈话后,她都要哭一场。后来竟然发展到每次考试前,或是心情不好时,自己都会偷偷地哭。
存在问题
缺少良好的习惯
初中教材的难度虽然降低了,但由于初升高的压力和考试的甄别性,老师在教知识时,不得不扩展知识点和加深难点。这种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小学期间的快乐学习,让学生在转变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些学生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不会预习和复习,对所学知识“欠账”。
父母和老师的关注点,大多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来,而对正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孩子,缺少必要的心理、生理常识的引导。
应对办法
做好心理疏导
在进入新学校前期,有条件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提前了解初中期间的生活,从心理、身体发育、学习难易程度,到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等等,让孩子做到心里有数。但家长也不要夸大初中学习生活的难度,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这个假期,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强化一下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自主学习,学会预习、自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缩短小升初的过渡期。
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学会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 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征兆。家长要善于从发问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
另外,家长可以从孩子与父母的活动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 周末、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进商店,逛公园,或到树林里散步时,家长可留心孩子感兴趣的商品、书籍、景物等。
此外,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劳动成果中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初高中衔接
现象 休学的“市优干”
以初升高610分的优秀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小班”的于立(化名)同学,在初中时还是大连市的优秀学生干部。进入高一的第一学期,于立最大的感觉是作业量太多,学习很累。尤其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都做完时,就格外焦虑。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班级里的“差生”,他要求自己刻苦。
有时为了完成作业,他常常晚上“干”到下半夜一两点钟。而中午同学午休的时间,他也用来赶作业。如此日复一日地“拼”,在高一期末考试前,于立就时常感到头痛、胸闷。甚至发展到在公交车中、在教室里,一看到书本、老师、人多,就头痛的地步。
尽管于立自己非常痛苦,但他在学校期间却很少向老师、同学袒露心迹。而回到家里后,当于立提出不想再做作业时,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于立的父母并没有和孩子做沟通,只是督促孩子别被同学落下。期末考试时,于立终于晕了过去。
从高一下学期起,于立只能在家休学。
存在问题
缺少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点的基础上,侧重知识的迁移,与初中阶段加强知识点记忆的学习方式不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规律归纳、总结的过程,即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初中期间,老师大多对知识点讲得比较细、类型归纳全,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高中学习内容加深、科目增多,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和进度。
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中学教材内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高中的教材依旧,一些学习内容联接不上。
比如数学,高中期间要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教材中或一略而过,或该讲而没讲,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
应对办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注重及时地归纳和总结。
增强抗挫折能力,从容、豁达一些。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别轻言放弃。面对自己暂时的失利,要乐观积极。
特别提醒家长,要改变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判断标准,在高中阶段,尤其是理科成绩没达到优秀很平常。在这个假期里,应该想办法把初中该学好高中经常要用的知识补上。对适应力不强的学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提前与高中的师生接触,以方便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