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儿女皆祸害?
心理学家们认为,无论对谁,都不应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而要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进行探讨,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是主观地要造成这种“皆祸害”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以前的孩子要承担起很多使命,比如照顾家,照顾弟妹,还要考虑很多现实的生活问题,比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家族兴旺等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麻烦,是负担,但实际上也教会孩子承担责任。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一切都有人帮他安排,他就找不到意义和价值。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70后的焦虑,是焦虑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而80后和90后的焦虑,是没有什么需要应对,他们的口头禅是:“没劲!”于是焦虑便转向抑郁,他们不知道生活为了谁,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并不是只有中国专家在关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澳大利亚一位社会学家看到中国独生子女生态环境后,与中国同行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做同样的儿童试验:告诉孩子们,你眼前就是你喜欢的巧克力,但如果能坚持 15分钟,你能得到更多巧克力;如果熬不到15分钟,最后就只有眼前这一颗巧克力。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80%的澳大利亚孩子能坚持到15分钟,而中国孩子中,熬不到15分钟的高达66% ,坚持15分钟的只有34% 。
这个研究表明:中国当前一代青少年的自制力很低。而自制力低的人习惯于“眼前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不顾及远期目标。这也许印证了当前许多中国青少年的生活现状:眼前上网玩舒服就上网,连上班时也不例外;眼前吸毒舒服就吸毒,不是不知道网瘾的坏处和吸毒的后果,只是忍不住。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自制力低下所带来的行为后果有:缺乏宽容、没有远大目标、心胸狭窄、贪玩、自私、丧失自尊等等。
如果家庭教育的结果,是父母儿女都认为对方皆“祸害”,那将是一个可悲的“双输”局面。
不是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结果,有人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可以想象出来,就是孩子更不如意。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有些 “爱”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
不间断地监视和发号指令是教育吗?
有一位母亲,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这些年她同学们的孩子已一个个上了小学,甚至上了中学,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她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
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中英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是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她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每犯一次就打一下孩子手背。
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孩子在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完善。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打翻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
但令人奇怪的是,她的孩子却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反倒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
其实,这位母亲在孩子面前一直扮演权威。她自己或许不是这么认为,但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不间断地监视和发号指令。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意,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
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又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
家长应学会与孩子一同成长
世界上没有任何教育体制,能完美地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和学生生涯中的几位老师,这些构成的是一个“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态,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很多家长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如果教育不好,将很难立足。这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是由“自然人”和“社会人”两方面构成的,在幼年时是以“自然人”状态存在的,而我们却在用“社会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人性又分为“善”“恶”两面,家长在孩子成长阶段,一定要尊重人性,同时引导孩子人性中“善”的一面的滋生。但如果方法不当,刺激了他人性中“恶”的生长,像小汪和药家鑫这样的罪恶行为就会出现。
刺母事件和药家鑫事件都是偶然事件,他们的恶行无关“社会”,也无关“教育”和“时代”。但我们应该从这些恶性事件中看到,重要的是他成长的“小环境”出了问题,而这个“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就是家长,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
这样说,似乎在给药和汪的家长伤口上撒盐,但不能因为家长是无心之错,就绕开他们的错误。这一次绕开了,会让更多家长糊涂地也把孩子送上绝路,不如狠心做一个解剖。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谁都不是天生的教育高手,也都不是天生就会做家长。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和心理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家长如何跟孩子相处;第二,家长的榜样作用如何;第三,孩子是否从小有足够的阅读,他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
从第一点来说,我国直到现在对打孩子仍持暧昧态度,甚至有些“教育专家”宣称孩子是可以打的。打孩子根本没有任何教育要素,会从根本上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家长出口恶气。我可以确定地说:每个行为粗暴的孩子或成年人背后,一定有个粗暴的家长,他的成长中一定经历了许多粗暴的对待,他的暴力行为只是家长坏行为的翻版和放大。
从第二点来看,古人已有精辟的总结:言传不如身教。很多家长所能想到的教育手段就是“讲道理”。其实,心理学研究显示,讲道理无法起到实质作用,远不如家长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和管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不希望孩子发脾气,就先消灭自己的脾气;不希望孩子懒惰,自己就不要懒惰;希望孩子听话,自己就不要强权,要学会“听话”。
一个孩子品行出现严重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言与行分裂的后果。比如,我们告诉孩子要团结友爱,可一遇到桌子磕碰了孩子,人们就打桌子;遇到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或同学发生冲突,就急于以一种对立心态来处理问题。有的家长从书中看到“给小板凳揉揉疼”,觉得很好,立即学来了,可有一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就会严厉地责怪……家长言行分裂,会扰乱孩子的价值观,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会就此产生。
说到底,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核心只有两点:自由与尊重。这两个词看似简单,要想真正理解并不容易,真的做到就更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