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有了竞争的意识,吃雪糕时,她要比谁最先吃完;穿衣服时,她要比谁穿得最快;上楼时,她要比谁走在最前面;唱歌时,她要比谁的声音最大……总之,无论做什么事,女儿总要比一比,总要争个第一。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我认为是好的表现,不仅能有效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一直持鼓励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创造机会,故意让孩子赢,以满足孩子好胜的心理。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有了,合作的意识却没了,接受挫折的能力变弱了,自满的情绪增强了。我立刻意识到,是该与孩子好好谈谈了。
这天,女儿回到家,兴高采烈地向我描述起她在学校与同学玩球时获胜的经过,临末,还得意忘形地补充了一句,他们真是太笨了!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我分明感到女儿的自负正在与日俱增,她完全没把别人放在眼里。于是,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夸赞孩子,你真棒!你真不错!而是换个角度问女儿:“他们输了难过吗?”
“当然难过了,有一个小朋友差点儿哭了。”女儿说。
“那你安慰他们了吗?”我继续问道。
“我为什么要安慰他们呀?”女儿反问道。
“孩子,他们都是你的好朋友,你不能为了争第一而让别人不开心,那样你可能会失去珍贵的友谊。竞技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挑战自己的极限,而非炫耀自我、张扬自我,所以,即便你在竞争中取得了胜利,也不要沾沾自喜,不可一世,要多考虑考虑别人的感受,懂得与别人团结协作。”
伴随孩子的除了自负,还有自卑。虽然女儿比较优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但她也并非常胜将军,有时也会败给同伴。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女儿报了一百米短跑,比赛前,她信心满满,以为能夺得冠军,谁知比赛下来,成绩很不理想,连第三名也未拿到。女儿伤心极了,不能接受失败的打击,认为自己很笨、很没用。见此,我安慰女儿说:“孩子,你有竞争的意识,这一点非常好,爸爸十分赞同。但有竞争就会有输赢,胜败乃兵家常事,很多事重在参与和享受其中的过程,不必太在意比赛的成败和结果。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像雄鹰善于在天空飞翔,老虎善于在陆地上奔跑,鱼儿善于在水中游弋。论飞翔,老虎和鱼儿肯定不如雄鹰;论奔跑,雄鹰和鱼儿肯定不如老虎;论游泳,雄鹰和老虎肯定不如鱼儿。虽然你在跑步方面不如别人,但你的毽子踢得很好,数独填得又快又准,作文也写得非常棒,你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必要因为一次小小的胜利就沾沾自喜,也没有必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灰心丧气。”
听了我的诉说,女儿转忧为喜,郑重地点点头说:“爸爸,我知道了,以后我再也不为这类事情烦恼了。”
争强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从孩子三岁开始,他们就有了竞争的意识,并拿父母和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通过与别人的比较,彰显自我的不同,以此获得成就感。因此,家长要抓住契机,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在良性竞争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