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孩子今年放假准备去卖报纸打工挣钱,可其父母一百个不愿意。父亲说挣不了几个钱,咱家也丢不起这个脸;母亲说太辛苦,担心孩子受不了;孩子爷爷说学生就应该在家好好学习,而不要分散心思出外胡搞。结果,孩子计划好的活动被迫取消了,只能一个人孤单地窝在屋里整日与孔夫子为伴。
国外父母们都很重视培养孩子小时去试一试的精神,他们一再要求子女要出去“try-try”(英语单词“试”的意思),“why try”是他们教导子女的口头禅。从孩子很小时起,父母就教导子女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无偿赠送外,其余均要靠自己从手去创造。这些孩子也很懂事,很小就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踏入社会,自找苦吃,或勤工俭学打工挣钱。一些孩子年纪轻轻就有了理财意识,知道如何合理投人与支出,并努力挣脱父母怀抱,尝试自己养活自己。在发达国家里,小孩卖报,修花剪草,乃至到餐馆打小工等现象非常普遍,人们见怪不怪。而孩子父母尽管家里条件十分优越,可却对孩子这种“try”的精神十分推崇,并以此为荣,不但不予制止,反而会花钱将孩子送到很远的荒岛、野地或农庄独立生活,经受磨难,借以培养其日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而反观国内,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中学生不会打开水,小学生不知如何解裤带上厕所等,最简单的生活事都不能自理的报道时有耳闻,在大人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思考。父母宠爱子女,事事代劳,不愿子女受委屈,这是人之常情,可这种“爱”过度了,泛滥了,就像麦芽糖吃多烂牙齿一样,也只会扼杀子女的。
让孩子try-try吧,try出健全体魄,而不是温室花朵;try出处事技巧,而不是高分低能;try出苦难历程,而不是蜜糖鲜花;try出灿烂人生,而不是白纸一张。这样的“try”,孩子需要,社会肯定,更是孩子成长及发展所必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