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亲子互动两周减退“网瘾”不是梦 点击次数:8.97万

   

     本期,我们请来《孩子,我拿什么拯救你——给网络成瘾中学生家长的一本心理自助书》(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的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张亚,及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矫治委员会专家委员郭铁军两位资深辅导专家,为家长分析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并给出两周减退“网瘾”的有效对策。

调查数据

重度网络成瘾的孩子只占极少数

    张亚表示,据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青少年(测试样本为2125人,年龄范围为11—17岁)的网络成瘾总发生率为14.2%,其中轻度网络成瘾(网络迷恋)的发生率为11.6%;中度网络成瘾(网络沉溺)的发生率为2.5%;重度网络成瘾(病理性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0.1%。张亚补充说,在她和同事接触的网瘾少年中,重度网络成瘾的孩子也同样只占极少数。

    郭铁军还告诉记者,这项调查今年又做了一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公布调查数据。据他透露,从2010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各项数据与2005年相比均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化,重度网络成瘾的孩子的比例同样很低。

调查分析

怎样才算“真性”网络成瘾?

    不少家长表示疑惑,不知道孩子是否算是网络成瘾。对此两位专家表示,家长不必过于紧张。郭铁军认为,暑假不可避免的是孩子上网高峰期,相比上学时少了学业、同伴、师生的压力,他们较为放松,也有了更多时间在网上冲浪,适度的上网如同看电视、打篮球等活动,可以算是孩子精神休闲的方式之一。但是在离开学还有两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开始帮助孩子慢慢地减少上网时间,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应期。

    张亚认为,在适应期中,家长的态度和提醒最重要,有时家长不合理的方式最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完全以孩子的上网时间来界定他是否网络成瘾,要看孩子在网上做什么,是否自己难以克制想要上网。有些孩子暑期每天上网8小时,一旦开学却能连续一周不上网,这不算上网成瘾。在张亚接触的网瘾少年中,约50%的孩子说,假如可以去踢球或进行其他娱乐,可以立刻停止上网,这至少说明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并没有家长以为的那么大。而孩子上网时间突然变长也不一定是网络成瘾,也有可能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家长不知道的事情或挫折。因此,张亚强调,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网瘾”的帽子,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他的感受。

专家支招

做个聪明的家长:先跟后带

    有些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不理想,只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如有些父母在发现孩子长时间上网,屡禁不止后会变得愤怒,再到控制孩子上网,孩子也会觉得生气,家里不能上网,就想办法去网吧等“有网可上”的地方,这种恶性循环的方式产生的结果可想而知。

    一些“适得其反”的干预方式,如少数家长采用打骂、强行管制、时时监控的方法,造成了孩子的逆反情绪,使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导致孩子更不由自主地沉溺于网络世界,以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也有些家长慢慢地从与孩子的“控制战”中败下阵来干脆不管不问,让孩子觉得“终于没人管”了,更加抓紧时间上网。

    当然,会有家长比较懂得策略,与孩子一起商定如何控制上网时间,但这些家长中有些其实心里并不相信孩子,口头上却还要说一些鼓励的话,反而让天生敏感的孩子觉得不被尊重,感到愤怒。

制订两周控制上网时间计划表

    那较好的做法是什么呢?郭铁军表示,在离开学还有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对新学期做个未来憧憬。如让孩子明确新学期应承担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谈谈压力所在,并帮助孩子一起直面压力,找出解决这些压力的办法,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积极的一面。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孩子减少用上网作为逃避压力的方法,也能增加亲子间的沟通。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上网时间过长,还是采取“先跟后带”的方法,即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长时间上网的原因,再设法与孩子进行友好的沟通,带孩子走出网络世界,回归现实中。

    但是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网络成瘾,自己难以劝说和沟通后,切忌一味地指责孩子,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但这也不意味一定要带孩子一起去找专业心理师,因为有些孩子比较忌讳这些,家长可以自己前往专家那里寻求支持,并学几个小方法来帮助亲子间的沟通。

    张亚说,要在两周之内减少孩子上网时间需要慢慢来,根据孩子的特性,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个控制上网时间的计划表,并依照这个计划表正面去督促孩子执行。此外,有些孩子在暑假中日夜颠倒地上网,也应从现在开始调整孩子的生物钟。有时家长还可以采取不要将电脑放在孩子的房间中的方法。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应事先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

特别提醒

家长误区:粗暴阻止孩子上网,造成反叛心理

张亚表示,在接触家长的过程中,她也发现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 控制孩子网络成瘾就是不让孩子上网。张亚认为中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父母以为简单、粗暴地控制孩子上网,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故意对着干”的反叛心理,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孩子们本来就缺乏爱与尊重而枯萎的心灵更加孤单,甚至促使他们不管不顾地逃避入网络中。 -

     误区二 孩子上网没有好处。张亚认为21世纪是网络时代,孩子不会上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甚至已经有研究表明,网络游戏可能引起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革新。帮助孩子善用网络,把网络作为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娱乐休闲、扩大视野的工具,才是家长真正需要引导孩子达成的目标。

     误区三 孩子假期天天上网就是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了。张亚认为,虽然有可能,却也不一定。家长们一定注意到网络成瘾症的诊断标准需要上网者自己来评估“是否一直希望能减少或控制网络的使用,但没有成功”等。假如孩子一向不习惯和家长说真心话,有可能家长其实并不了解孩子是否真的网络成瘾了。在咨询中张亚也曾遇到过一些孩子虽然暑假天天上网,看似“重度成瘾”,但一旦开学就立刻恢复原来的节奏了。假如是这种情况,与其给孩子扣上“网络成瘾”的帽子,不如在暑期多给孩子安排一些其他活动。

暑期倒计时

我的暑假作业怎么办?

    “哎呀,只有两周的时间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没做完。其他倒还好,就是作文怎么办呀?”、“暑假我既没外出旅游,也没什么新鲜事。我作文写什么好呀?”这些话往往并不陌生,也是暑假结束前不少同学中的“共同话题”。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也无可奈何。一些家长表示,不是孩子不努力,事实是因为孩子在暑假的生活并不丰富,确实面临“无事可写”的尴尬。对此,周刊请来新华初级中学校长陆继椿,让他谈谈在暑假的尾巴上,如何解决作文无材料可写的困境。

    陆继椿表示学生要回顾暑假,好好回想暑假中遇见的趣事,或是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因为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抒发,不求词句华丽,但一定要从现实出发,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陆继椿认为有以下几件事,值得学生们用做写作材料。第一就是世博作文,面对这一盛会,学生们在参观了世博会后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在看了那么多的高科技产物后,肯定会从中有自己的启发和想象,并对城市发展产生自己的独特憧憬。因此,今年的作文材料,世博元素不可或缺。

    第二,学生也要关心时事,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如刚发生的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事件,其中有不少感人的人物和事迹,都值得每一位学生细细品读,认真思考。

    第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的钱伟长教授的逝世也值得学生关注。陆继椿表示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从他的身上肯定有不少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例如,从大师当初“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的事迹,再联想到中国现在虽然各方面发展迅速,但真正的技术核心部分仍有所欠缺。由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学生肯定能有所感想。

相关链接

网络成瘾行为的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是否网络成瘾:

第一,耐受性——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如果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会明显下降。

第二,戒断反应——停止上网会带来无法忍受的不舒适感、烦躁不安或无所适从。

第三,计划性——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

第四,控制性——一直希望能减少或控制网络的使用,但始终没有成功。

第五,时间性——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网络有关的事情上。

第六,社会性——因为使用网络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娱乐活动。

第七,危害性——尽管知道上网可能已经导致持续或复发生的身体、社交、工作或心理上的问题,但仍不顾这些情况继续使用网络。

网络成瘾自测量表

1.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 是或否

2.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是或否

3.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是或否

4.当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的时候,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是或否

5.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无助)的方法: 是或否

6.是否对家长或朋友遮掩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是或否

7.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状态或朋友关系: 是或否

8.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是或否

9、上网时间是否经常比预期的要长:是或否

10、是否下网时觉得心情不好,一上网就会来劲头: 是或否

答一个“是”得一分。假如你的总分为5分以上(包括5分),说明你对上网有依赖;得8分以上需要诊断是否患了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行为目前的干预方法

     第一,个别心理咨询:通过谈话、分析、行为控制、冥想等心理咨询技术与孩子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共同面对网络沉迷行为。

     第二,药物疗法:通过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控制孩子对网络的生理性依赖。

     第三,个人自助康复计划:在咨询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实施摆脱网络沉迷行为的计划、策略,进行辅助治疗。

     第四,团队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在游戏中帮助孩子探索自我、管理情绪、探索使命等,并借助团队动力培养孩子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