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看世界的眼睛,是长在她那颗细腻、温婉的心灵上的。所以,家长请蹲下来和女孩交流,从女孩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女孩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这样,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她们大多喜欢那个长得既不帅、唱歌又吐字不清的周杰伦了;并能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那种属于青春的躁动是多么的正常;同时也能够知道:作为独生女的这一代是多么的需要亲情的引导、亲子间的交流..
有了这样的理解,家长们也许就会发现:原来大家凭借经验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有一些是错误的,其中很多想法与做法是偏执的、落伍的。与孩子的交流也同样需要用“理解万岁”的原则。
一位年轻妈妈和女儿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月的一天,一位妈妈带着8岁的女儿美玉到野外踏青。走在野外乡间的小路上,玉玉显得特别兴奋,边走边跳,看到那些开得鲜艳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儿,她高兴得甚至蹲在那儿,对着那些花朵说话,居然有半个小时。
这位母亲很诧异,问女儿:“你在对花儿说些什么啊?”
她回答:“我对花儿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我要是能每天和你们在一起就好了。”
母亲又问:“你为什么要蹲下来对花儿悄悄说话呢?”
女儿说:“对花儿说话,一定要蹲下来的,在花儿的面前轻轻地说话,这样花儿才能听得见呀。”
听了女儿的话,这位母亲感慨万千,不仅是因为孩子的爱心,更多的是对教育孩子的反思:连孩子都知道对花儿说话要蹲下来轻轻地说,而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我们与之交流、沟通时,又有几次是蹲下来悄悄说的呢?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是现行教育中一种很热门的教育观点。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因为,只有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尊重孩子,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礼待孩子,不打骂他们。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并不会由此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用这种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语调和孩子说话。
从这样的说话态度来看,父母似乎在孩子面前显得很威风,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却并不可敬,这样的父母也很难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父母说的话孩子也不会听,甚至还会在心中产生厌恶父母的情绪。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女孩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关系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女孩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数学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