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中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如从父母抓起 点击次数:6.72万

     中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如从父母抓起——对话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什么是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我们正尝试建立了新父母学校,努力探索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
过早文理分科,对知识和智力的危害显而易见”
朱永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中。这个纲要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我认为应该是重建全民教育素养,让全社会知道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
南方周末:这话题很新鲜。你是怎么想到的?
朱永新:我是从这次文理分科的讨论中想到的,这次讨论实际上是我挑起的题,几年前我就讲过(高中)文理分科(应取消),但没有像这次这么热,甚至教育部规划纲要都把这个主张放了进去。
南方周末:但是争论很大。
朱永新:它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任何一个有基本教育素养的人,都不会把它看作一个问题。过早文理分科对知识和智力的危害显而易见。
南方周末:但是大家担心加重孩子的负担,他们现在已经够累了。
朱永新: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不动脑筋想想,文理不分科不一定都是做加法,还可以做减法嘛,取消文理分科之后,考试方法也要配套改革,我不需要九门都考,可能只有两门必考,其他课程可以用选修的方式解决。
再一个解决学习负担的办法就是降低学习难度,根本不需要学那么多刁钻的东西。现在整个高中的课程太刁钻了,都是为极少数考进顶尖大学的人设计的,大部分人是陪读生。
南方周末:它本来就以淘汰绝大多数人为目的。
朱永新:所以整个的目标要纠正,我认为高中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一个,从教育的本义来说,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性。首先是要教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我很欣赏美国有一门课,我把它翻译成“生命课程”,它教孩子怎么吃药,怎么看药品说明书,怎么打开药品的盖子,吃菜怎样注意营养的搭配,家里煤气中毒了怎么办,户外受伤了或者被蛇咬了怎么办。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它都会教给孩子。
南方周末:但这些东西恰恰在我们学校里没有。
朱永新:所以它不是教孩子做人,而是把孩子变成一个分数的机器,我觉得这是整个教育最大的问题。
这样说来,不只是体制的问题,也有家长的教育素养问题。我们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但他们不知道人的智能本来就有差异,本来就是多元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去丈量孩子。但现在几乎所有家长就只有一个标准,分数的标准。而分数面前永远只有一个赢家。
教育素养,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选择……”
南方周末: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应该给孩子多元的选择,多元的人生发展方向。
朱永新:这样承认多元智能之后,你发现实际上你的孩子更适合搞艺术,或者更适合经商,那就让他去搞艺术,或者就让他去做企业好了,为什么他一定要上北大,一定要读博士不可呢?只有让孩子从事他真正热爱的,他才有真正的快乐。我觉得人的幸福和快乐是教育最应该关注的,也是父母亲最应该关 注的。但现在很多父母人为地把孩子推向不快乐,结果自己也不快乐。
南方周末:家长和学校合谋,跟孩子的天分作战,教育简直成了一场战争。
朱永新:对。再一个原因,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要早点定向早点分工,才有助于培养专一性的专家。这也没有道理,因为人的天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有些人是少年早成,有些人是大器晚成,人的天分到底在哪,人到底适合做什么?没有人预先知道,我说上帝在每个人心中都安装了一个成功的密 码,只有你找到了这个密码,点中了这个密码,你才能成功,那么怎样去点中这个密码呢?就需要不断尝试。
南方周末:因而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给他多种选择。
朱永新:为什么要让孩子去玩?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动?就是要让他在不断的尝试中,不断的试错中,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往往他最喜欢的才是他最能够发展的。他今天拉手风琴,拉了没感觉,没关系,明天再去弹钢琴,后天再去跑步,可能这个尝试的过程中就慢慢发现究竟哪个最适合他。人最难认识的 就是人自己。如果教育不能给他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最大空间,我觉得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比如钱伟长吧。他是以文史第一名考进清华的,历史考了满分,但没想到他大学二年级学物理,发现这方面更能够报效国家,自己的兴趣也更大,结果成了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如果那时他没有调整自己专业的自由,继续读文史,可能不一定能达到他在物理学上的造诣,中国可能就损失了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如果像现 在过早分科,恐怕永远也出现不了钱伟长,因为从文科到理科,是不可逆的。
什么是教育素养?这就是教育素养,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正是在这点上,我觉得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是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做父母没有正式培训,就像没有上过驾校就开车上路”
南方周末:过去强调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的多,教育素养还是第一次听说。
朱永新:我过去写过一篇文章,说我们的父母都没有经过正式培训就开始做父母,就像没有上过正式驾校就已经开车上路了。
南方周末:这我完全有共识,我一向认为中国多数父母是不具备做父母资格的。
朱永新: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全民教育素养的读本。1990年代,有过一套《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领导干部证券知识读本》,各种各样的黄皮书,总书记亲自题写书名,影响很大。但我认为,要提高全民教育素养,也需要教育素养方面的读本。
南方周末:甚至不妨办一个学校,对家长进行上岗训练,也要拿到上岗证了才能当父母。
朱永新:其实我们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在苏州、昆山等地建立了新父母学校,努力探索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当然,家长重要,教师和儿童这两个群体也重要。针对教师,我们正在推进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针对学生,我们推进“晨颂、午读、暮 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和儿童阶梯阅读。
南方周末:做个样子出来给大家看,用实际行动提示一个改变的方向。
朱永新:对。教育不止要说,更要做。改变现实最有力的就是行动,仅仅去批评、去抱怨,实际上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行动家。(记者 笑蜀)

资料链接

朱永新,男,19588月生,江苏大丰人,19884月参加民进,19765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

朱永新同志是十届中国政协常委,民进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民进六届、七届苏州市委副主委;中国青联委员,苏州市青联副主席;江苏省七届、八届政协委员;苏州市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现任中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教育观: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只重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有效的,不重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有益的,只重视让他们知道成本收益的计算,不重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善恶美丑。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教育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