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遭遇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调理。
问题一:厌学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由于学习压力增加,现在,不仅有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某家长反映: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最近开始出现厌学情绪,因为上课不听讲、学习成绩差、调皮捣乱,家长被请到学校好多次,甚至有一周被老师约见家长两次的记录。
专家分析: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一方面学习上长期的“失败”经历让其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另一方面,来自家长的批评和集体的评价,让孩子产生自卑感。这两种情况一起作用,就会让孩子产生逃避放弃的心理,进而发展为厌学。三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一个转折点,功课难度逐渐加深,这客观上加大了孩子的压力。孩子的家长却一味地关注孩子学习,而不是关注他的感受。父母亲的做法加重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感。
建议:帮助孩子找回学习兴趣。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回学习兴趣,在陪伴孩子寻找学习方法过程中,首先要将孩子学得舒服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关注这段时间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其次,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信心。对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都要鼓励,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应与孩子一起分析试卷,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问题二:多动
“感觉统合失调”--近日,这一陌生的词汇常常出现在本报家教讨论群里,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缘故。孩子今年9岁,他头脑聪明,兴趣爱好广泛,但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他总是坐不住,老师反映他课堂纪律非常差,不仅自己不听讲,还时常干扰其他同学,爱与旁边的人说话。妈妈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因为从小到现在,他已经摔断过左手、锁骨,还致使头骨断裂。
专家分析:“多动症”属于一个医学概念,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这个帽子。多动、精力不集中的孩子有可能得的是一种都市病,称为“感觉统合失调”。该病因也有很多种,可能因为早产,也可能由于孩子成长环境较为封闭。最终导致的症状是,智力正常的小朋友,身体器官的机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第二个可能是孩子属于体觉型的感知系统,体觉型的人是最坐不住的,他们喜欢东摸摸、西动动。
建议:帮助提升孩子的视听注意力。对于多动的孩子,家长应该加强提升其视听注意力,以削弱他在体觉方面的感觉。比如,每天陪孩子一起看一本书等,再和孩子交流看法。要专门为孩子划出一个时间,加强孩子的视听锻炼,增加孩子在视听方面的注意力。在家里,父母要加强跟孩子的沟通,让孩子表达自我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学校,家长可要求老师配合,多向多动孩子点名回答问题,同时也鼓励孩子主动举手发言。这样既满足了他多动的需要,又让孩子更多地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
问题三:“早恋”
孩子“早恋”了,父母亲该怎么办?孩子一上初中,父母亲就开始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生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何动向。家长就是这样,孩子并不是一个十分爱美的孩子,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家长发现女儿开始注重自己的穿戴。虽然学校有统一的校服,但女儿只要逮到机会,就要穿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还会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拿去买首饰。
“女儿是不是‘早恋’呢?”最近通过和老师沟通和观察,家长发现女儿确实和班上一个男同学走得较近。她有意识地和女儿交流时,女儿却什么都不说。看着女儿学习成绩有些下降,家长非常着急。
专家分析:“早恋”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初期,随着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的青少年由异性间的疏远期进入异性接近期,他们情窦初开,开始感到被异性吸引,产生了接近异性的感情需要。一些女孩子也会自然地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注意修饰自己的外表,用“美”来塑造自己。不过,父母在未肯定女儿“早恋”的情况下,给孩子戴上“早恋”的帽子,对孩子很不公平。
建议:用理解的态度去引导孩子。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情感变化,注意教育孩子角色的转变。案例中女儿喜欢打扮,这完全是青春期少女的正常行为,妈妈不能认为女儿这样做就是学坏。妈妈在教育时,不要一味说教,而是通过以朋友的方式,跟女儿分享一些打扮心得,慢慢地灌输给女儿;其次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异性观。除了告诉孩子异性在青春期的变化,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外,还要慢慢地告诉他一些择偶标准和择偶最适当的时期。从朋友的角色,用自身或朋友的经历,与孩子分享对爱情的看法。万一孩子真的“早恋”,也不应过分紧张,要相信他,并做好保护意识的灌输。有时候越是反对,孩子越是叛逆。此外,家长还可转移其关注力。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好奇心跟学习能力都比较旺盛,此时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让他关注兴趣的发展,而把感情暂放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