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徐东
热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引来众多惊叹和称赞,派和那只孟加拉虎的故事也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心理碰撞与共鸣,很多人热衷于讨论电影背后隐喻着什么心理线索
如何与老虎共处227天?
恐惧激发人们变危机为转机的潜能
影片场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派是印度少年,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动物园。一天,父母带着家人和所有动物一起乘船迁往加拿大。途中,轮船发生了惨烈的海难,派虽然有幸跳到了救生船上,可是他要面对的,除了浩渺的大海,还有同船的一匹斑马、一只鬣狗、一个猩猩和一只老虎。
弱肉强食的镜头令人紧张:在狭小的船上,凶残的鬣狗咬死了斑马、猩猩,后来又被老虎吃掉。最后,孤零的船上只剩下了派与老虎。刚开始,派总想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发现,利用生存技能喂饱老虎比与老虎对峙更划算,吃饱后的老虎不会吃人。派脱险后说,没有那个老虎,他会在茫茫大海中丧失活下去的意志。为了防范老虎的威胁和喂饱老虎,他时刻处于惊醒状态,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比如费尽心思利用救生设备制造钓竿、寻找淡水、训练老虎等。
心理解读这部电影的导演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那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激发出全部的生命力。
人们遇到挫折但靠自身力量难以应对时,就会有一种危机体验。危机现象使得我们紧张,也能激发潜能。17岁的少年派身体单薄,没有武松那样的体魄可杀掉老虎,去除危机源。然而,他有永不绝望的信念和尝试应对危机的各种方法,最后将危机变成了转机。老虎的威胁程度降低后,派自己的心理压力、危机程度也相应降低了很多。
现实生活中,要遇到类似派那样的严重危机事件似乎是天方夜谭,然而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及其各种冲突与矛盾等危机现象在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危机源通常很难解决与根除,处理危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与观念转变。面对危机,如果懈怠了甚至一蹶不振,就很容易被淘汰。而在危机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紧张、不绝望的状态,常会激发出我们解决问题的潜能。
两个故事您信哪一个?
答案就是人内心思考与动机的外在投射
影片场景这部电影结尾处,被救起的派向了解沉船事件原因的保险公司代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但保险公司代表不相信这一切,希望派讲出一个真实故事。
于是,派讲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救生艇上根本没有动物,只有人,他们是一个凶恶的厨子、一个断了腿的善良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派的母亲,派忍无可忍杀掉了厨子。剧情提供的线索也促进观众对两个故事进行联想,表明斑马代表水手、鬣狗代表厨子、猩猩代表母亲、而派自己则是那只老虎。
心理解读影片中,派向采访的记者问“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故事是真的”,而这也成了很多观众走出影院后思考的问题。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两个故事,体察隐喻过程本身足以让人愉悦。
很显然,派另一版本的故事,是他内心思考与动机的外在投射。从心理学角度讲,最接近的、最生动的、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创伤事件作为投射的原始素材,人们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另外一种间接方式表达出来,但其结果或表现形式却摆脱不了原始素材的束缚。
值得思考的是,派为什么要讲述后面那个悲惨故事?为什么不能编一个母亲病死、水手饿死、厨师意外死亡的故事?原因可能是这个版本的故事是原始事件的简单转换与翻版,也不排除派用如此的故事来隐喻或暴露内心深处隐藏的对残酷现实的担心或反映。在这个故事版本中,派用最接近海难现场的人物来代替了动物。厨子恶劣戏谑其母,充当鬣狗的角色;水手是斑马的化身,斑马也断了一条腿;猩猩和人类最接近,具有母爱,母亲替代猩猩;派代表老虎,表示很坚强。
“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故事是真的”,选择起来很容易,背后反映的却是人们的心态与不同的思考。选择相信动物故事版本顺理成章,是大多数人在心理上更可接纳的;而选择相信后一个故事的人,也许在心灵深处隐藏着需要面对残酷人生,有时残酷甚至超越现实的意识。
“老虎离开”为何最困扰派?
灾难后人们期盼情感共鸣
影片场景少年派和那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由生死对峙最后到患难与共,最后幸运地被海浪冲到了沙滩上,老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森林。被人救起的派说,他最伤心的是老虎分别时居然头也不回,好像根本不在意曾同甘共苦、几度面临死亡的好战友。
心理解读“为什么那只老虎获救后,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很多人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现实生活的艰难,但却通过唯美的画面、奇幻的3D效果等,让人们从内心审视生活、关注生活,激起欣赏美好生活的愿望。看完这部心灵影片,很多人感叹,当灾难与危机突然而至,才会发现当初对现实生活的那些不满意是多么奢侈。
面对灾难,人们需要的是活下去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生存本领。而共同经历了巨大创伤事件后,大难不死的人们往往非常期盼情感的共鸣,流露出人性原本的善良与感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希望那只老虎获救后能充分表达感情。老虎获救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之所以让人遗憾,其实也隐喻着一种人们特有的心理:当曾经的一段时光远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你或许期待还能留下什么,其实也许什么也没有留下,因为时间是不会回头的,我们只能抓紧时间向前看。
延伸阅读
人为什么爱给他人起外号
电影开始时有这样一个情节:派本来不叫派,而叫“皮新”,是个跟英语“小便”很像的名字,于是就被小朋友们调戏嘲笑……“小便”成了他的外号。派很苦恼,为了摆脱这个难听的外号,他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奏效。
有一天,状况彻底被改变。“皮新”在全校同学的赞叹声、呼喊声中,默写了长达好几个黑板的圆周率,从此同学们就尊称他“派”了。
有时候,人们会用一种善意的玩笑如起外号表示友好,同学之间互相起个不伤大雅的外号,可以活跃气氛,加强感情。给你起外号,就说明他们认同你这个朋友了,外号有时也突出你在某些方面的特点。
也不排除有的人因为愤恨、嫉妒等心理,给人起侮辱性的外号。对很难听的外号或不分场合叫人外号,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聪明的头脑去应对。好多事我们没法决定其存在与否,但可以掌控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国外一些政界要人在竞选中,也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儿,心理专家的意见是,不要直接反驳,而是做自己的事,树立正确的形象,逐渐影响别人。比如,如果你不喜欢某个外号,不要直接争吵,但要当面明确表明态度,一般人就会收敛。若能像派那样,靠自己的能力扭转局面,给自己塑造一个全新的称谓更是不错。当然,喜欢给人起外号的人,要学会关注别人的感受,不当的语言刺激,常常会给他人带来长久的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