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薪工作 宁愿在校园中寻找“幸福”
24年前,虽然毕业于师范学校,但李莉的却一度想放弃当教师。1990年,她以杭州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导游执照,成为了各大旅行社的“香饽饽”。当时,一次导游的费用就抵得上教师近半个月的工资。
然而,李莉说自己还是最适合做老师,“导游和教师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岗位,所面对的人、事、物太复杂,还是喜欢学校里简单、纯粹的感觉,尽管有时候对学生也会束手无策”。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总是被学生感动的一塌糊涂”,比如汶川大地震捐款,有学生匿名捐了一笔”巨款“。
回忆起自己结婚那天,最感动的不是与心爱的人走上另一段旅程,而是“突如其来”的第一届毕业生。由于当时只是小范围的宴客,没有安排多余的座位,可是懂事的学生却在送上祝福后离席,让作为新娘子的她抱歉不已。
去年9月,第一届的40几个学生又再度相约李莉,给她庆祝教师节,羡煞不少同事。
用女子独有的细腻 给孩子一个避风港
在国内,男老师比女老师更稀缺,女老师身心以及家庭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举个例子,在孩子出生以前,女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无所谓,但孩子出生以后,很少有人肯主动担当,因为怕顾不过来。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遇到一个好老师,就会影响其一生”。而女老师特有的细腻和母性本能,更具备这样的条件。
有个很内向的男生叫小周,家境不是很好,不愿意和其他学生多交流。李莉发现后,就经常与他谈心,即使文理分班后读了理科,小周还常常来办公室来找她。
一次,小周来向李莉借手表,由于自己的刚被借出去,就把朋友送给自己儿子卡西欧手表送给了他。当发现这只手表不小心摔坏了,李莉还贴心地再送了他一块表。之后,小周由于脚不幸受伤,她还把他接到家里住了两天,悉心照顾。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里能找到一种疼惜和温暖的感觉,对我来说很方便的是事,对他却很重要,何乐而不为”。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掀起“性教育”改革
在杭师大附中,除了温暖的“妈妈味儿”外,独创的“性教育”课也是李莉获得掌声与美誉的原因之一。
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男女生交往,想躲也躲不掉。回忆起自己当班主任的第二年,班里一个男生由于失恋把女生骂的狗血淋头,让李莉觉得不得不采取些行动。“什么是教育,学生需要什么,你就要交给他什么”。
从那时候开始,尽管没有参考书,李莉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借着班会课的契机,为自己班的学生讲述了青春期的常识,学生们渴望的眼神则支持着她不断丰富自己的“青春洗礼”班会课,比如性教育。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掀起盖头。若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出现早恋,甚至是不当性行为,产生异性交往障碍等”。
于是,从性生理、性心理、性审美,到性道德、性法制、性保护、性伦理,李莉从不避讳自己想要帮青少年树立正确性观念的动机。事实上,这种坦然而又坦诚的态度,越来越被家长和学生认可,曾有学生说这堂班会课是自己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
23年,尽管在高校、中小学,关于“性教育”的争论从未间断,但在杭师大附中,“青春洗礼”却从未停下脚步,不仅成为了学校的“金字招牌”,主讲教师也从一人变成了十人。作为发起人之一,李莉认为自己做的工作还不够:也许在性教育方面,学校的的确可以走在家长前面,但如何去学会爱人,却需要家校更多地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