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上面的处理方式比较消极,更积极的做法是采取“肯定个别能力”的鼓励原则。诚如前文所言,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能力,无须比较,更不宜拿来当作互相刺激的筹码。父母。应该重视每个孩子都有其专长,从鼓励孩子原有的能力开始。例如,与其说“学学你哥哥”,不如说“哥哥在某方面很有能力,但你在这方面表现也不错”。有时,孩子在得到某方面的肯定后,这种信心可能迁移到孩子的其他方面,从而促进其在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所以,从“肯定个别能力”的精神和效果来看,父母不需要以兄姐个别的能力来刺激弟妹学习,让每个孩子经由父母的鼓励去发展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天空吧!
然而,这不是说兄姐无法成为弟妹的学习榜样。许多家庭中,兄姐确实带给弟妹一些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兄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方面(如爱看书、有固定做功课的时间等)。然而,父母需注意到,这种学习的影响只有在兄弟姐妹有良好互动关系时才能相得益彰,关系不好的手足之间是很难有相互学习的效果的。因此,父母不仅应了解“家庭星座”和“肯定个别能力”,还需多鼓励和增进手足融洽之情。
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耐性
情境——
孩子不耐烦地把数学作业一丢,说:“老师要我们做这么多的习题,我做到明天早上都做不完!”
你的反应一:“什么话!做功课不专心点,赶快做!”
你的反应二:“老师发的作业一定可以做得完的,要有耐性!”
你的反应三:“我有个主意,你做完六题后拿来给我看看。”
教导孩子学习耐性需要智慧和方法,上述反应一和反应二的教训语气,很难培养孩子的学习耐性。反应三是采取渐进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不会因功课的分量而有压力,还能帮助孩子从中学习耐性。
在面对挑战,即使是一点儿小困难时,有些孩子很容易放弃,妈妈们常因此感到生气或无奈。此时,妈妈们与其花时间去抱怨孩子的没耐性,不如早日培养孩子的耐性来得事半功倍。
然而培养耐性不是讲大道理,除了让孩子在游戏或运动中学习“等待”来磨炼耐性以外,父母也应以容忍的心胸来培养孩子的耐性。
例如,外出用餐时,通常孩子吃得较快,他们不会像大人边吃边聊天,或慢慢品尝,因此,(他们在吃完饭后,常会坐不住乱跑,或没耐性地催淞父母赶快吃,而父母时常因此而生气,甚至斥责或限制孩子的行动。此时.父母较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是对孩子说:“你不是带了国画纸和笔吗?趁有空画一张图给我看看。”从而把孩子的注意力转至他有兴趣的地方,帮助孩子学习等待。
因此,父母在陪孩子去看医生时,别忘了让他带本喜欢的故事书或几件玩具,以免孩子因候诊太久而失去耐性。父母们在打电话时,为避免孩子的干扰,不妨让他做个生日卡给外婆。父母们带孩子上街购物,不妨给他一张小清单,让他帮助自己找几件要买的东西。诸如上述的一些做法,父母们如能举一反三地运用,相信孩子会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耐性。
此外,父母的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连开车或做家务都显得烦躁不安或忍不住生气,自然很难让孩子学到耐性;
稳定情绪方能教导孩子正确地化解危机
白晓燕被绑架撕票的新闻在媒体上报道后,许多父母都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从学校门口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人数激增,到不断有父母问我,该如何教导孩子防范歹徒的这些情形来看,我可以想象到,很多父母的恐慌情绪正在沸腾中。
多年前,绑架孩子的事件引起了一阵社会不安。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宝贝独子,特别把原先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换成小汽车,准备每天接送孩子往返学校。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看到父亲这种买车举动,跟他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老爸,我本来不是别人绑架的对象,但自从你买了这辆新车后,我就可能有危险了。”
好一个高EQ的孩子,也许孩子只是一句幽默的反应,却值得为人父母者省思。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父母会有如此的紧张情绪或保护措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父母可别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他们也会像大人一样去思考如何应对这种“万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在观察父母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如果父母只是慌张失措或矫枉过正地提醒孩子,只能让孩子学习到错误的问题解决方法。
不可否认,在听到社会上的这种负面消息时,有孩子的父母当然会有担心忧虑的情绪,不过父母们先要做的是察觉和接纳自己的这种情绪,而后以成人的智慧来调整情绪,因为孩子即使不开口,也会在一旁观察父母的反应,甚至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们在处理这种事情时,稳住自己的情绪是前提,然后再利用机会与孩子讨论面对不利情势时,如何化解危机。否则即使教导孩子再多的防范方法,都是徒劳无功的。
提升孩子的水平思考能力方能有效解决问题
黄妈妈先是听到校园女童在厕所被性骚扰的事件,而后看到报纸电视报道的骇人绑票新闻,于是她紧张地警告读小学的女儿:一是上下学在路上要快步走,不要理会陌生人;二是在学校上厕所要留意,要结伴。黄妈妈给女儿提了一大堆防范策略,结果是让孩子连三分钟韵路都不敢走着去上学。最后,这孩子甚至因为不敢在学校上厕所而引起了肾脏发炎。
父母不可能每分每秒跟在孩子的身边,或把孩子关在家里。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总要学会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其实,孩子从小就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从把不同形状的图板放进相同洞型的箱子,玩游戏时与同伴协商游戏规则,到处理人际关系,解答功课习题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在运用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遗憾的是,现今的学校或家庭教育,却教导孩子“非对即错”的垂直思考模式,.B口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麴答案或者固定的解答途径。这种模式扼杀了孩子弹性变通、判断应变等创造力,无法发挥或学习到所谓的一个问题有许多答案的水平思考能力。
因此,当孩子面对与同学发生争吵、数学题解不开、担心歹徒加害等问题时,父母不要着急给孩子出主意或条例式地告诫孩子,而应先引导孩子描述和分析问题,然后再引导他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和采取各种方法的可能结果,最后是评估方法和结果,或在实际情境中去试验这些方法。
以下是父母解决问题的用语的参考,如“你想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会有什么结果?”“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法吗?”即使刚开始,孩子的回答不尽满意或不正确,父母们也别太快下评语,让孩子多考虑、多表达,最后引导和协助孩子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不过别忘了答案不止一个。如此的亲子之间的“脑力激荡”才是教育孩子应对突发状况的上策。
有一位父亲在家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仿歹徒绑架孩子,他的三个孩子乐在其中,并表现出很多出人意料的应对危机的智慧。由此可见,孩子的EQ是在生活经验中习得的,而单纯的口头教导是很难提升孩子的EQ的。
第六篇
疏导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品质和能力
孩子的坏情绪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会给父母带来困扰。因此,父母要注意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保持好情绪。
在疏导孩子的情绪时,父母要讲,究策略。如果策略运用得当,不仅能顺利疏导孩子的坏情绪,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某些品质和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疏导孩子情绪的策略有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