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惜以“重金”让孩子上更好的名校。虽然上好的学校不代表会成材,但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好的老师和同学,这样孩子成材的机会就会更大些。“择校热”由此产生。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很多,他们并不一定是在什么所谓的“名牌”学校上学,孩子的前途与发展还是要靠孩子自己把握,况且工薪阶层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择校的费用无疑增加了家庭的负担。有的学校校舍建设好,从里到外都很精美,但是从教学角度看,就算是好学校也有差班,差学校也有好班,单纯择校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的效果。
择还是不择都有道理,确实是个让家长纠结的问题。当前择校之风盛行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短缺,名校作用被放大。因此,消除家长择校纠结的根本办法在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供给,改变供给短缺现状。然而,限于诸多原因,短期内这一点尚无法做到。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家长们如何做到择校与否的理性决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说,有择校成功的也有择校失败的。如黄同学,当年中考时与南京某名校的统招线相差几分,后来父母交了三万元择校费把她送进名校。这名同学自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她就觉得自己比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总觉得人家很厉害,自己什么也不行。最后,这名同学高考没有上一本线。事后,黄同学挺后悔的:“我的学习能力其实并不差,如果当初选择到低一级别的学校读书,毫无疑问是班里的佼佼者,那样,自我感觉会好得多,也就会很有自信。”黄同学感慨地说:“对于面临中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自我感觉和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也有这样的案例:吴同学参加中考,与南京某名牌中学的分数线相差一分。后来,交钱进了该所名校。学校全年级有500多人,进校时,吴同学的年级排名在400多名,但进校后第一个学期就进入年级前200名,第二个学期跃为年级前100名,后来成绩基本稳定在这个水平,吴同学最终顺利考入东南大学。
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潜力,而且很容易自满,那可以考虑择校。择校进入上一层次学习,因为前面有不少标兵,不会自我感觉太好,只要一用劲,就能进步很快。反之,如果不择校,而是进入低一层次学校,因为一进去就是佼佼者,很容易自满、自足,要想进步自然就难。对于潜力不大,且中考时已经发挥出最高水平,又比较谦虚、自觉的孩子来说,勉强交钱进入上一层次学校后,由于本身是择校生,基础比人家差,学习会很吃力,时间长了,自信心受损,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到自信心,影响到学习成绩。
我觉得家长是否该为孩子择校和是否该为孩子买名牌服装有不少类似之处。首先,家长要看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另外,如果孩子穿的名牌服装不合身或孩子不喜欢,那为孩子买名牌服装意义何在呢?择校与否,一定要结合家庭、孩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