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戳孩子朋友的短处,也近似于捅孩子的痛处。昨日下午2时至4时,由晨报与市教科院联办的“家长热线”第44期开通,本期值守专家孙芳奉劝各位家长:最好不要当众说孩子朋友的坏话。
本期“家长
热线”的主题“孩子交友不慎,家长怎么办?”孩子应该交哪些类型的朋友,自己不赞成孩子与什么样的人为友,许多家长纷纷致电发表看法。
本期值守专家、资深心理辅导教师孙芳表示,从家长反映的情况来看,他们最担心孩子不慎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为伍,而最乐于看到孩子跟品行端正、成绩优良的孩子结成知己。另外,家长对孩子所交的三类朋友是相当敏感的,即异性朋友,学习与自己孩子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孩子,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
孙芳认为,学习好的孩子不见得都是好孩子,成绩差的孩子不一定就不适合做朋友。家长衡量孩子朋友的尺子千万不要穿上势利的外衣。如果对方品行端正、待人真诚,不妨给他们一个理解的空间。
来电选登一
他人唆使儿子要钱上网
李女士:儿子今年16岁,正读初三,迷上了网络游戏,还结识了一些已辍学、同样酷爱上网的朋友。每个星期我会给儿子一些零用钱,足以满足他的日常生活需要,但他不满足,不时变着法找我要钱,估计是受那些朋友唆使的,不给就发脾气,甚至逃学。请问如何让那些人远离儿子?
专家分析:看待儿子的朋友不能光凭感觉去估计,这位妈妈最好找机会跟儿子的这些朋友进行正面接触,这样才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另外,贪玩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特点,家长不可就此对孩子及其朋友给予否定态度,如果在道德品质方面没有问题,就不失为一个可以交往的对象。
建议:一、找机会与孩子的朋友正面接触,适当表达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二、在保证儿子正常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零用钱;三、收集一些有关因沉溺网络最后误入歧途的真实案例,不经意地放在儿子能够看得见的地方,用事实来让儿子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如果孩子的朋友的确有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涉嫌违法行为,建议通过转变环境等方法,让孩子与这个朋友圈隔离。
来电选登二
女儿太靓受骚扰
汪女士:女儿14岁,现读初二,长得亭亭玉立,也因此惹上了麻烦。女儿说,最近校外有几个男生总想办法找她搭讪,还通过班上的一位好朋友跟她带话,希望有机会一起出去玩,她感到很不安,学习也受到影响。我要她爸爸每天接送她上学,但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请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专家分析:如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尤其是父亲,应考虑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是有必要的,但孩子本身对此也需要有个明确的回应。
从孩子方面来说,建议以一种坚决的态度让对方了解,自己是一个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的人,请对方不要影响自己,如果对方仍不打消该念头,下一次她会请自己的父母或老师跟对方谈谈。在此过程中,女孩既不要表现得胆小懦弱,也不要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放学后,最好不要单独行动。
家长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孩子,而要给孩子鼓劲,告诉孩子如何用不激怒对方的口吻加以拒绝。
另外,家长有必要将此情况告知学校,以便学校及时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如若有同校或同班学生参与此事,老师可在一定范围内就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进行引导。
来电选登三
女儿举止怪异为哪般
肖女士:女儿17岁,现读高二。上个星期她拿回了一件怪异的牛仔裤和一双酷鞋,据说是找一个朋友借的,而该朋友现读中专,跟社会上的一些人走得较近。她父亲要她马上将东西还给别人,她不同意,后来她父亲动手打了她。女儿一气之下跑到了亲戚家,言明不愿再回家。
我感觉女儿越来越爱打扮,有时学校明明没课,她也托辞去上课,常常一天不见人影。真担心她跟一些不良少年走到了一起。
专家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变得越来越爱美,从某些角度来看还是符合其成长规律的。再则,由于审美观的不同,亲子间有时互不认可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案例来看,孩子还不存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化解疑虑可以从沟通做起。
武力教育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很可能是火上浇油,家长要就动手打人一事向女儿表示歉意。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当意见出现分歧时,家长的态度不宜过于强硬,这样反而易把孩子逼出家门,其后果难以预计。
专家支招
了解孩子的朋友要全面客观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结交的朋友,家长如果不放心或者有异议,怎么应对比较妥当?建议如下:
即便对孩子的朋友再不满意,最好不要当众细数孩子朋友的种种不是。孩子之所以视之为友,两者之间必然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对方的软肋很可能正是自己孩子的不足,如此直截了当可能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看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家长不要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找个机会与孩子的朋友面对面接触,尽量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朋友。
视孩子的朋友为自己的朋友或孩子,给予关心和爱护,让其体会自己的宽容与真诚,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成熟的立场上看问题。
对于酷爱网络竞技游戏的孩子,可鼓励他们多进行体育运动,慢慢分散其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
对于异性之间的交往,家长保持警觉是有必要的,但不宜过于紧张,在尊重孩子及其朋友的前提下,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
对于一些确实存在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涉嫌有违法行为的交往对象,简单强迫其断绝来往可能不易,家长最好通过事实加以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