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放暑假的时候盼放假,而放了暑假又盼开学,这是很多孩子对假期的矛盾心理。暑假,孩子们本该是快乐和开心的,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放羊”或拉去“上班”。如何给孩子安排假期生活?这竟然成了很多家长苦苦追寻的问题。
一天紧忙乎,快乐不可能
记者在天津连续走访了多家网吧,玩游戏、聊天、在线看电影听歌成了不少孩子暑期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出现意外,也放任孩子在家上网。
给孩子安排暑期生活,家长普遍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放羊式”。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只能将孩子推给双方老人照料,一个暑期下来,不仅老人累得腰酸背痛,孩子也在无聊、闲逛中度过了假期。另一种是“上班式”。一项对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几所重点小学进行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孩子假期都在外面 “上班”,英语、钢琴、绘画是热点。
一位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放暑假了,爸爸妈妈给我报名参加了好几个课外班。在课外班上,和同学们聊天时才知道,很多人都是被父母强迫来的。参加好几个课外班,一天紧忙乎。你说,这个暑假我能快乐起来吗?”
夏令营:“扮相”好,内容差
每年暑期一到,很多家长就忙着给孩子物色各种夏令营。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夏令营的“扮相”很多、很好,但实际上以补习类、托管类和旅游类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夏令营在唱主角。
将上四年级的夏青今年暑假参加了一个为期十天的“英语夏令营”。结果,本想好好放松放松的夏青大失所望:“什么夏令营嘛,明明就是补习班。”她说十天的夏令营,结果有七天半坐在教室里。目前“学习型”夏令营相当多,夏令营几乎成了暑期中的“第三学期”。
同时,另有一些夏令营裹上了一身“托管味”。今年暑假,葛女士为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报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夏令营。每天早上八点半送女儿去“营地”,下午五点接回家,周六、日休息,如同平日上学一般。当记者问孩子能从夏令营中收获什么时,葛女士坦言:“主要为了看孩子,安全就好。”
一些“走出去”的夏令营也走了味,简化成旅行团、参观团。一个为期三天的“小记者夏令营”,安排的整个行程如同走马观花,活动结束后许多小营员反映:“光看热闹了,什么也没记住。”
家长,当棵开发快乐资源的“消息树”
丰富的暑期生活不仅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放松身心,还可以提高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但关键是要学会设计。周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暑期在和孩子商量后,父子俩想出了一个既能参与学习又能锻炼能力的办法,他为孩子安排了六七个天津文化景点,如吕祖堂、古文化街、曹禺故居等,让孩子自己拿着地图,坐公交、骑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去寻找,拍回照片后写见闻和体会。
对于周先生的做法,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表示赞同,她说,暑期生活就应以孩子为主,家长的角色只能是参谋,但家长的参谋作用应该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命令性的。
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来华认为,家长就应该是一棵“消息树”,要知道哪里举办小画家大赛、舞蹈沙龙、歌唱比赛,少年宫和青年宫暑期有什么活动等,帮助孩子开发快乐的资源。此外,在设计孩子的暑期生活时要有针对性,如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可尝试带他去农村呆几天,体验生活;如孩子体质太差,可让他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