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假期,请多陪陪孩子 点击次数:5.64万

随着高考、中考相继结束,中小学生陆续放假。铺天盖地的“先修班”、“强化班”、“名师指导班”、“特长班”、“兴趣班”、“托管班”包围了整个假期。有关人士建议,适当补课未尝不可,但也请家长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给孩子补上亲子教育这一课。(详见本报7月3日《假期最该补的是亲子教育课》)

所谓亲子教育,最早是指0至3岁的婴幼儿和家长一起,在平等、自由、温馨和爱的氛围中,家长通过抚触孩子,给孩子唱歌、说话等实施亲子同乐的亲子教育。现代科学也证明,6至8岁的孩子如果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胆小、脾气暴躁,性格孤僻,笨手笨脚,感觉失调等,大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缺乏早期的亲子教育所致。时下,亲子教育已成为心理学专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专家通常认为,造成孩子抑郁、焦虑、孤独、冷漠等原因,主要是父子、母子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即亲子沟通障碍。

而更多的家长则认为,时代在变,社会压力与日俱增,作为父母只要为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就是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而培养孩子智力、知识、良好品德、完美个性这些工作都只是专门教育机构要做的。甚至有不少家长振振有词地说:“要不然要学校干什么?”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买钢琴、电脑,请家教,送孩子上补习学校、贵族学校,其目的很明确,家长只负责供给,教育责任全归学校。于是,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暴力等不良思想入侵,他们求权、求名、求利,他们喜爱明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但就是不爱父母不爱老师,甚至他们认为,跟明星人物相比,父母、老师形容委琐、举止平凡、毫无光彩。他们学习动力不是来自父母来自老师,而是更多地追求物欲,希望成名成星。一旦理想跟现实遭遇碰撞后,便精神抑郁、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

哲学家早把人性教育分为三部分:一是情感教育,又称爱的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亲子教育);二是意志教育,即人生的价值、信仰等;三是理性教育,即科学、技术知识等。当前的青少年教育,最匮乏的就是情感教育。很多家长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一味推向学校。而目前的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升学效率,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引不起孩子的兴趣。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但他们对父母师长的爱却大大削弱了。对孩子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似乎是知识与智力教育的失误,但事实上是爱的缺失。爱是道德的根本,爱扶持着人的智力、知识一起成长。人的一生中,如果缺乏了爱的情感,智力、知识的成长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或扭曲。因此,笔者希望忙碌的父母,多留点时间给孩子,多跟孩子加强沟通和交流。培养孩子知识的同时,别忘了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