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孩子早恋、与孩子沟通不畅、话语强权是破坏亲子关系的三大盲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父母在盲区前不再盲目。
这三个盲区可以称得上是父母们最头疼的事了。对于“早恋”,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是一幅“偷窥”的态度,恨不得让孩子在真空里生存;上网,能干什么正经事?不是打游戏就是聊天,还有那么多“带色儿”的信息,因为不了解,所以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和指责。当孩子开始表达自己的愿意并和大人们起冲突时,大人们总爱说,这孩子学坏了。于是,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任何东西都是破坏起来容易,修复起来却很难。在这里,叶小平萧芸老师用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给家长们介绍了六条原则和四个契机,如果把它们和以前的行为话语作一个比较,相信会对家长们的困惑有很大的帮助。
情感盲区:总把“初恋”当“早恋”拦截打击
我们认为:没有早恋,只有初恋。初恋是青春萌动的苞蕾。少年们在性器官组织发育趋于成熟之后,性生理反应膨胀,性心理也开始蠢蠢欲动,这原本是正常的现象,可是,我们却把“早恋”这顶帽子戴在孩子们的头上。
1、是“早恋”还是“初恋”?
在我们走过34座城市,与几万名中学生父母交流的时候,他们认为最伤脑筋的就是孩子“早恋”。2006年,我们帮助了41个休学少年返回校园。触发41个少年紊乱的源头,都是“早恋”。他们在14岁到15岁的时候,喜欢上了心仪的男生女生,本来是水波不兴地潜伏在各自的心底,可是不幸被老师或者父母发现,于是家长拦截打击,他们的“错误”不断被放大,恶劣暗示时刻盘旋在心头。少年丢面子事小,伤害珍爱的情感事大,于是心乱导致行为紊乱,成绩滑坡。
2、怎样呵护小小少年的“初恋”?
要用正常心态去看待孩子的初恋。没有异性爱慕的少年,必然是自卑恐慌的;如果十六七岁孩子对于异性无动于衷,恐怕也不妙。把初次萌动的情感贬抑为“早恋”,就是亵渎纯洁情感,只会导致少年的对抗,也会搅乱少年情感成长的自然属性。如果把这份情感供奉为“初恋”,赋予他圣洁高贵的品质,少年才会有健康正常的情感发展倾向。
禁忌:强行拦截、打骂泄愤。越是否定,孩子们越会感觉神秘而猎奇。
沟通盲区:固有观念和新鲜事物的大碰撞
目前,少年成长的最大瓶颈除了初恋,就是网络行走。中学生对于网络都已经是轻松驾驭,可是我们的父母却连打字都不想学,凭借报纸上看的各种文章就门外谈兵,于是关于网络运用的家庭矛盾激烈频繁地发生。父母只要学会驾驭因特网,学会在网络上找到和孩子的共享空间,就找到和孩子流畅沟通的渠道。当然,父母和孩子沟通也需要艺术,这里我们给父母介绍六条原则四个契机。
六条原则:(1)多关心冷暖兴趣爱好,少涉及成绩;(2)只用慈爱的目光关注,不用尖锐的语言质疑;(3)多用耳朵聆听,少用语言指导;(4)安定就是进展,欲速则不达,欲擒而故纵。(5)给出时间,立足长远。成长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不要认为一沟通就见效。(6)巧用肢体语言和无声的语言。比如按摩四肢、开开玩笑、会意的微笑。
四个契机:
(1)生日
在孩子生日那天,为孩子送上他喜爱的生日礼物,说上两句祝贺的话语,一家人聚聚餐或是外出游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对自己长大的重视,孩子一定会深受感动。
但是,千万不要把生日弄成全家福,许多不相干的人在一起乱哄哄不说,而且人多嘴杂,有人喜欢问孩子学习成绩名次什么的,对正处于情绪焦躁的孩子而言,那真是雪上加霜。
(2)被老师通知到学校去处理问题
当父母被通知到学校去处理孩子发生的问题,父母尤其要冷静,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不过是孩子的挫折。更有可能是孩子是对的,被校方误解误判。父母要做的就是维护孩子权益。即使是孩子要负责任的事故,父母也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显得可亲可敬,沟通自然流畅。
(3)孩子有求于父母的时候
智慧的父母会默默地、快乐地把孩子要求的事项处理好,以前的紧张关系有可能因此烟消云散,新的沟通平台就在脚下。虽然以后还会出现矛盾、冲突,但是孩子明白父母是爱自己的,以后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就容易多了。
一般的父母在把孩子要求的事项处理好后,顺便捎带几句数落几句叮咛。但是,就这几句,可能又伤害了孩子,新问题踏脚而来。
精明的父母也叫愚昧的父母,先规定孩子以后要怎么做或是要达到某个目标,才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也许会为了眼前的目的答允父母的条件,但是,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交易、一种侮辱,他们不会轻易地再向父母提出要求。而且加大了彼此间的距离。
(4)创造时机
最理想的沟通状态是建立少年与父母的共享空间,比如说游泳、球类、航模车技等有技术含量又具备竞技特质的活动,既有益身心又有益沟通。最理想的共享空间是网络空间。在网络世界里,父母和孩子完全平等,更多的可能是父母要向孩子学习,非常自然地就拉近了和孩子的心灵距离。
话语盲区:不是孩子学坏了,而是孩子被教坏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是堤坝,孩子是流水,有什么样的堤坝,就有什么样的水道。所以,“孩子学坏了”应该改为“孩子被教坏了”,这样,责任的主体发生改变,那么接受责罚、需要检讨的就不会是被动的孩子,而是环境了。第一环境就是总把“孩子学坏了”挂在嘴巴上的家长和师长们。“拨乱反正”之后,本来责骂孩子的语言,可能就要落在自己的头上;本来落在孩子身上的巴掌,扬起了的手可能就没有落下去的理由。孩子出了错,父母要首先检讨自己错在哪里,如果这样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就不会那么气急败坏了,孩子也就真的可以在正常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