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不要把孩子们的假期虚拟化 点击次数:8.03万

学校放寒假了,孩子们得不到休息,依然背着书包匆匆赶路。他们的目的地自然不是学校,而是各类兴趣班、特长班或者是某位名师的家。

对于这种“假期”变“学期”的现象,笔者多少有点不解:假期就是假期,是让孩子们尽情玩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缓冲期。就像成人的假期,孩子们的假期一样该是没有任务、没有负担、心情完全放松的自由活动期。

感谢随处可见的招生宣传词,让人顿悟其中的玄妙。“开发孩子们的潜质”、“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为未来的竞争多一个特长”……这些令人陶醉、无可挑剔的理念和暗示,让家长们感到“在理”的瞬间便开始数钱择教,孩子们的假期就此被虚拟化。

一听这些宣传词的语气语调,就知道其起草者和接受者都是成人,而不是孩子。如果只是让孩子们试试钢琴、小提琴、书法、绘画、舞蹈、诵经、写作、手工制作等可选项目,然后由他们自行选择倒也罢,实际情况往往是家长不仅提前占山为王,而且日后持之以恒。孩子们对某些活动可能最初感到好玩而学,过一段时间不感兴趣了就难更换,因为“钱已交了”。这时候,家长教育孩子“有志者事竟成”,孩子们硬着头皮去操练,兴趣班演化成“无趣班”。

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家长们把本该以发现孩子潜能为目的的兴趣班、特长班,当成了“给孩子的未来投资”的投资行为。所有的投资当然期待回报,对孩子的“兴趣投资”所期待的回报便是考级、参赛,在各类比赛中争夺金牌、银牌、铜牌。要得奖必须苦练,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业余时间全泡在无趣的智力开发、兴趣培养上了。结果,他们在课堂外依然激烈竞争着,习惯了竞争体验却磨掉了灵性和创造力。今年过新年时,笔者参加了一个大家族的聚会。从几个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眼神中,能够读出递减的灵气和递增的疲惫感,很让人担忧。

有趣的倒是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的发明者和倡导者,他们的童年多是没有兴趣班、特长班之类的重压,没有多少假期作业,放学后群童玩耍成“小泥人”、“土蛋蛋”才回家吃饭,节假日就野在村庄、山林、草原里。或许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保留了想像力,发明出如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特长班。

前两天与一位儿童教育家讨论兴趣教育,她的见解入木三分:从小注意开发人的智力和潜能当然是好事,但现在的兴趣班和特长班已有点变味,成了家长的面子、老师的荣誉、学校的招牌。不信你试,到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能有琴棋书画的特长,家长会马上让孩子表演一番,然后得到“教子有方”的夸奖;去结识一个老师,他或她首先会说自己教的学生中曾有多少获奖,得了什么奖,给人以“好老师”的印象;学校的招生简章上,也一定会看到特长班、兴趣班以及获奖情况的介绍性文字和图片。

“我们的兴趣教育中抽掉了对孩子的爱,抽掉了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抽掉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训练。我们可能以培养兴趣的名义局限孩子的潜能,但我们还在浑然不觉地沾沾自喜。”她的忠言,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