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可能会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一些家长也可能因此而迷信惩罚,认为旧习重演是因为惩罚的不够,还要加重惩罚才好。尤其是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由于遭到孩子的反抗,容易不自觉地与孩子进行“权力抗争”:连自己的儿子(女儿)也管不了,这成何体统!”于是小矛盾升级,最后家长一心想帮助孩子的愿望变质了,成为一心要让孩子“屈服”。
溺爱则容易让孩子养成做什么事情都不负责任、任性胡闹的不良生活态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上学总爱忘记带午饭。照常提醒他,或者在繁忙中抽空去学校送午饭?然后,吃晚饭的时候再对孩子抱怨一通,“看看,都提醒过你多少次了,就是不听,差点有饿着肚子!下不为例啊!”
其实这些都是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心理学家甚至可以对孩子忘记带午饭的行为做出许多种解释:孩子平时受到的关注不够,所以借助让父母送午饭满足自己希望被关心的愿望;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合理的想法,亦即妈妈给自己送饭就是应该的;孩子忘记带午饭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吃饭曾经受到了刺激……等等。用自然结果法就简单多了。
孩子不听话,就会因此产生一个“自然结果”:饿肚子。如果孩子领受到不带午饭的自然结果,他就能够改正“健忘”的毛病。这是一种“试误法”,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可能需要反复地进行。
首先要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他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对带午饭这件事情负全部责任了。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从他自己的行为的“自然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自己的责任的真正含义。
很可能,孩子因为吃不到午饭,跟老师借钱;或是老师看到他没有午饭吃会主动借钱给他,那么自然结果法就会受到干扰。因此,妈妈还要跟老师商量,让老师也不要借钱给孩子。
老师说,“很抱歉,我们已经讲好了,老师不能借给你钱,你必须自己解决午饭问题。”;跟妈妈打电话,妈妈也很和蔼地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孩子的朋友也许会分给他一些食物,但是终究还是要受到饥饿的折磨。成功地运用结果法,需要家长有相当的耐心。
“十一”黄金周期间,贵阳市的吴莉莉(化名)一家过得很不开心。因为爸爸无意中在客人面前说了小莉莉几句,这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就离家出走了两天。据介绍,莉莉性格内向,离家出走已经不是第一次,弄得家里人和她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心理学教授何克认为,传统的中国式家教有两大通病:一是过分溺爱,孩子成为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不少家庭培养出了一批小皇帝和小公主,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二是过分严厉,甚至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等。
这两种通病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不研究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讲教育科学。何克教授说,传统的中国式家教该到补心理课的时候了。
选择“能以互补”
何克教授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本身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主要是没有小伙伴造成的情绪孤独、性格怪僻等。对此,家长要多加开导,并设法召唤心地好而诚挚的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多接触。最好设法为孩子选择“能以互补”的小朋友。如莉莉性格孤僻,动辄出走,父母就要多找原因,情况严重可看心理医生。
而孩子与父母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宽容、鼓励等良好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尊重孩子喜好
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必不可少。贵阳市一位在政府担任要职、工作十分繁忙的家长,在谈到自己培育孩子的成功之道时说:每天要和孩子交流一小时,做孩子的好朋友。他的女儿现在北京大学就读,当年在高中时是学习好的女孩子中唯一穿耳洞、戴耳环的。这位家长说,这是女孩子的爱美之心,应该得到尊重。
何克教授建议,家教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讲方法,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尤其要注意孩子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保持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多引导、多做孩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