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银川市某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会上,记者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母亲的面孔。一位班主任反映,参加家长会的家长80%是母亲,学校发放的“学生联系卡”绝大多数也由母亲填写。
“我不了解我爸。”一个初三的学生谈起对爸爸的印象。他的爸爸因工作忙碌,不常回家。一位母亲对记者表示,自己目前最担心儿子的性格,敏感且细腻,不知是否跟其父喜欢在外应酬、孩子多由自己教养有关。
银川市阳光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心理咨询师连凤梅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在的家庭体制中,存在父亲角色的缺失现象。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许多父亲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推给了孩子的母亲,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产生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特点。教育的单一性对孩子的正常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A “男主外,女主内”成普遍认知
近日,记者采访了8名中学生,其中6名表示,相对于父亲来说,母亲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他们说,家长会由母亲出席,作业由母亲督促,给电脑设置密码并禁止其游戏是母亲出的主意。而父亲,除了吃饭、看电视,似乎就是忙工作,只偶尔过问一下学习。一些孩子甚至表示,非常想跟父亲沟通,并不奢望父亲能经常陪自己,因为深知“男主外,女主内”的道理。
“我爸在外赚钱,我妈负责我的生活,主要是学习,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在我市几所中学,几名中学生异口同声。一名初三男生说: “我爸是出租车公司的经理,每天等他回来我早睡了。就算见到他,也不知该说什么。”他甚至表示,能真正和父亲坐下来谈心,估计是父亲退休后的事,但仍表示理解,因为男人就是在外赚钱的。他的同学告诉记者,这位男生常出现忧郁情绪。
从事私人运输工作的张先生认为,男人就该在外面挣钱,让妻子和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因为工作没有规律,回到家时已非常疲惫,根本没有时间跟孩子谈心。还有一些父亲认为,涉足孩子的生活很重要,但母亲爱操心,心也细,似乎更能懂得孩子所需。自己平时忙事业,只在孩子的升学、择偶等重大事情上拿主意即可。
B 父亲"缺席"的若干理由
谈到父亲与自己的沟通时间,在8名中学生中,无一人与父亲一周能有两次专门交谈的时间。其中一名中学生表示,与父亲一个月说不到10句话。那么,是什么影响了父亲在家庭中角色的发挥呢?
初三男生小南说:“我一想跟我爸谈点事,我妈就把我支开,让我学习。”母爱的过分关注,是淹没父爱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母亲认为,丈夫总有许多借口推卸掉该承担的责任。一位家长说:“我爱人喜欢应酬,一天不出去就难受。明明可以推掉一些应酬,把时间留给孩子和家,但他就不愿意。”一位父亲听到这种怨言,无奈地表示,男人应酬本就多,经常推脱会失去一些工作伙伴。再说,妻子已经把孩子管起来了,自己再管似乎很多余。
缺少话题,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另一些父亲的难题。“沟通很重要,但也要有共同话题。”一位父亲向记者表示,他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尽量满足,但精神上的东西,往往缺乏一些共同的话题,孩子不愿说,他更不愿问,问多了孩子还嫌烦,时间长了,孩子似乎对自己就不亲近了。
C "心病"学生有30%对父亲不满
在我市某中学,该校心理咨询员表示,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孩子,30%%对父亲有不满情绪,以男生为主。父亲们如此“模糊”掉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到底会导致哪些后果呢?阳光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咨询师连凤梅说,孩子越来越敏感、对父亲的信任度下降、缺乏安全感等都是其导致的连锁反应。李女士的儿子,就是一例。
李女士的儿子由她从小带大,丈夫应酬多,也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最近,李女士很忧虑,觉得儿子变得极度敏感。以前,儿子与一位老师有过矛盾,于是,现在老师的一个眼神以及无意的举动,都能伤害儿子。不顺心时,一般人的情绪期几天就会过去,可儿子却要一个多月。一次,老公又出去应酬喝酒,儿子对这种行为本来就一直看不惯,于是,就给爸爸发了长达8页的短信,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银川回中的心理教师丁永红老师说,现在,拥有敏感特质的男生越来越多。有些男生会因为女生碰了他的桌子一下而耿耿于怀,凡事不知忍让,这跟孩子长期以来受女性教育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性角色发挥较弱有关。这也说明,此类孩子在家庭中,从小就没有学会父亲身上的宽容与果断,以致一些学生对父亲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呈下降趋势。
丁老师说,向她反映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对父亲有不满,甚至还有敌对情绪。一名学生说,他爸爸只有喝醉了,才会找他谈心、讲大道理,使他非常反感。他常想,为什么父亲清醒时就不能和自己交谈呢?
D 缺少父爱导致性格缺失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如子女在性格上的缺失。
“叔叔,抱抱我好吗?”看到6岁的女儿竟然向家里的装修师傅提出如此要求,家住兴庆区的张女士感到万分惊诧:“妞妞平时一向不和陌生人说话的。”
张女士问女儿为何如此亲近那位装修师傅,女儿可怜巴巴地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原来,妞妞的父亲经常出差,只在过年时回家,为此孩子特别想念爸爸。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妞妞会受不了与妈妈的分离,只要妈妈一离开,就会号啕大哭,并且不愿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吴先生与妻子和孩子总处在一种聚少离多的状态。因为忙于在外面闯荡事业,有8年的时间,几乎不在女儿身边。最近一年,才把女儿和妻子接到身边。可吴先生却发现,女儿非常男孩子气。女儿说,有次被高年级的孩子欺负,因为没有父亲在旁撑腰,觉得只有像男孩一样,才不会被人欺负。吴先生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自己在女儿的童年时期,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严重的会影响其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所以,不要认为,只有母亲在孩子身上能打下烙印,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的爱与沟通。”丁永红老师这样说。
E 好父亲要"入戏"
心理咨询师连凤梅指出,现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比,男孩会更好地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母亲那儿掌握女性的特征,也会受父亲易于表现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的影响。一个好父亲,要学会“入戏”。
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因没有鲜明的对比,易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产生混淆。另一方面,由于男性自身的特点,父亲早期教育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品质,使孩子的个性更全面地发展。一个好的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另外,父亲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予心灵的沟通,充当“老好人”角色的教育是畸形的。长此以往,孩子在情绪处理技巧、与人沟通的能力方面不会得到提升。因为,母亲能给予孩子的社会技巧,往往是薄弱的。
连老师建议,在小学阶段,父亲每天至少要有20~3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在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在初中阶段,一星期,父亲最好抽出2~3次的专门时间(太空时间)与孩子交流,此时,找到一个合适的沟通的话题尤为重要。而高中阶段,一个星期,父亲最好抽出1~2次的专门时间与孩子交谈。
“父亲应该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成为孩子心理动力的主要源泉。但这并不是要求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一定要超过母亲,其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孩子逐渐‘社会化’,帮助孩子认识和适应外面的世界,逐渐走向成熟。”连老师最后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