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重庆一中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原来,开学前一中保卫科制订出台了新的《学生安全须知》,要求全校学生严格遵守。《须知》第五条这么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面对质疑,校党委书记说:“中学生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其实缺乏社会经验,常常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中学生不能“与世隔绝”
据记者了解,初中生、高中生与陌生人说话、交流的意识都不强。“到了这个年龄,很多孩子的交往兴趣面都比较窄,他们倾向于和校园里的朋友交流,自觉不自觉地与外界疏远”,一位中学老师这样介绍中学生的交往情况。“主要是和同学们关系近一些,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和父母也不是特别亲密,经常有说不拢的感觉”,处在青春期的刘丰(化名) 同学说,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几率不是很大。
“本来孩子就不喜欢和外界接触,学校再增加一个这样的规定,势必让孩子们更加封闭”。石家庄市第28中学心理教师黄琦感觉,这个规定以牺牲中学生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为条件,换取中学生的安全,简直是因噎废食。“孩子们能一辈子禁锢在学校里吗?他们到了社会上,失去了学校的保护,来来往往都是陌生人,他们如何调整人际关系呢?”这种将学校与社会人为地隔离开来的做法,其结果不过是人为推迟了学生们社会成熟的时间,因为学生们迟早是要走上社会的,进入社会后,每天都面对陌生人,必须学会处理与陌生人的交往,和陌生人建立各种联系,并以此求得自身的社会发展。如果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或社会实践脱节的话,那么,当学生们蓦然踏上社会这条 “船”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的反应,甚至引起社会的震荡。
一位中学老师认为,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反而是家庭和学校保护过度的孩子,他们做事循规蹈矩,与外界联系不多,遇到问题时,缺乏思考与应变能力。
☆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实际上是把所有的陌生人假定为坏人,首先给孩子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实质上是告诉中学生,这是一个“坏人社会”,人人都需要提防。这肯定会给中学生的人生观带来不良影响。
石家庄市第40中学李健茹老师分析,因为怕学生受骗,于是要求他们不和陌生人说话,首先是学校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接着就要求学生不要信任这个社会,“把学生当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把外面的世界一棍子打死”。在生活中,中学生遇到的陌生人可能有居心不良者,但更多的应该是求助者,“问路或者是有急事需要帮忙,校规无形中把学校教育的善良、协作等美德排除在中学生之外”。学校的这种校规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学生们都比较安全,但是从长效上看,中学生的人生观肯定受到影响,他们会感觉社会上阴暗面远远多于积极向上的东西,造成交往能力的丧失。
☆教学生与陌生人相处
采访中,一些家长也对重庆一中的做法提出质疑,从事卫生行业的王先生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一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初、高中在校生应该学会一些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家长,本身也会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原则与技巧,但是中学生更相信他们的老师,并且老师有着更先进的教育方法,希望心理老师、班主任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