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与孩子们沟通的四种高效方法 点击次数:3.7万

一是别小看孩子,要信任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十来岁的孩子啥都不懂,小毛孩一个,我是大人,是父母,怎么可能平等呢?我教他就得听,我要求他就得做。孩子需要尊重,但得不到,在大人面前他们总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管束,有话不能说,有意见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或不愿与父母交流。这样当然就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上海有个13岁的中学生被人怀疑偷了一辆自行车,父母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动手打人,孩子一再申辩自己冤枉和无辜,父亲根本不信,只是强调丢了家里人的面子,没脸见人,结果孩子自杀了。假如家长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品德,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局。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父母不要将孩子仅仅看作孩子,还应将他们看成是已经有独立意识,能独立分析和判断,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正在逐步成熟的人。父母应该是应该开明、民主、善解人意的,朋友导师。

要充分的肯定孩子,公正地评价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特别是孩子的同伴的面批评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二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

许多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为子纲”,父母是绝对的权威,不论正确与否,子女必须绝对服从,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我说你听,我吩咐你照办。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担心孩子的身体,担心孩子的学习,担心孩子的品行。所以,一天到晚无微不至地关照着自己的孩子,上学前反复叮嘱,放学后又不停地询问,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内心感受。长此下去,不仅让孩子感到父母“烦人、罗嗦”,父母的威信也因此降低了。这些习惯对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十分不利。

与此同时,要给孩子留下心理空间,不要把每事都问当作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我认识一个母亲,自己是个教师,对十四岁的女儿管得很紧,看得很严,问得很细,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在自己房里的书桌上贴了一张字条:不经本人允许,翻阅桌上的东西是不道德行为;还在抽屉上装了一把锁,日记本也买带锁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气得骂女儿把家人当小偷防范。就是这位母亲,千方百计侦察女儿的行为,偷看女儿的日记,私拆女儿的信件,偷听女儿的电话,凡有女儿的电话,都追问是什么人打来,是男是女。为了气她妈妈,女儿总说是男同学打来,这更不得了母亲接下来就问是什么关系,谈什么内容,结果当然就是大闹一场不欢而散。

人生的路毕竟靠自己走,得到父母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尊自信的人,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也才能和谐发展。事无巨细样样过问才放心,孩子没有行为的空间和心理空间,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引起孩子极大的不满和反感。冲突就势所难免。其实人与人之间应该适当保持距离。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希腊神话中说宙斯有个“潘多拉魔盒”严格禁止别热闹偷看,越是禁止,越引起别人的好奇,她的侍女潘多拉出于好奇偷偷打开,结果将灾难和不幸都降到了人间。对初中生的所谓早恋问题父母就不要过分敏感更不要用单纯禁止的办法来消极防范。否则物极必反,事与愿违。

三是在物质上、精神上全面关心帮助孩子

物质上的关心帮助,往往很容易很自觉地做到,单孩子精神方面的需要,却往往容易忽略。许多父母关心的是孩子身体是否健康,学习成绩是否优秀,而与孩子感情交流少,情绪的变化留意不多,使孩子精神方面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间长了,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矛盾冲突由此而来。

(二)多参与孩子的活动,设法了解孩子

与孩子沟通的四种高效方法

在对232名初一、初二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中,“节假日你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一项,55%的学生希望能与家长或朋友一起娱乐或郊游,超过88%的学生喜欢各种体育活动。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的家长却很少有这样的“雅兴”,很少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应该和孩子聊聊天,出去玩玩,从而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孩子喜欢的活动,只要是健康无害的,作为家长都应鼓励和支持,尽可能挤时间参与,父母融入孩子的喜怒哀乐之中,与孩子玩到一起,不仅可以在活动中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而且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热点推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

......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与孩子沟通的四种高效方法

父母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同时父母也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放下架子,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和无知。对子女比自己强的地方应认真、虚心地学习,不要视而不见,或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向孩子学习有损家长的形象,这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是告诉孩子可以不懂装懂。如果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找不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那就说明家长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正是这种相互学习,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要学会只当顾问,不替孩子做决定。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指责他们做不好,不会做。家长可以协助他们分析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想出解决的办法。

【专家推荐】努力进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时打下的地基,是要到他长大以后才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来的。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挑战时,他最需要的东西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他的自信心、安全感和坚定的人生观,这些东西将决定他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被动的、负面的去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而正是这些东西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文阅读]

所以,为了把孩子的人生基础打好,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时间多给孩子一些,还要努力地和孩子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  

(四)采用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沟通的四种高效方法

说到沟通,家长想到的便是谈话,与孩子交谈,询问和了解孩子的情况。其实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语言交谈外,还有书信、体态语、家庭会等方式。

语言交流沟通: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主要方式。父母的要求和希望、孩子的表现和想法,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语言交谈来相互沟通。父母与孩子交谈时,言语要温和并充满慈爱,多用关切商量的语气、平等的姿态。切忌居高临下的训导式、审问式交谈。同时,交谈中还要引导孩子倾诉,做热诚的听众。即使发现孩子的说法想法与自己不同,甚至是明显错误的,也不要马上打断和批驳。对孩子的倾诉,应认真诚恳,理解体谅,让他把话说完。对孩子的话要表现得很在意,孩子感到得到尊重和鼓励,就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少孩子的异常行为(离家出走,寻短见)通常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积压的情绪得不到安慰、支持和宣泄,转而选择逃避或毁灭自己的方法。

家长要学会当一个好听众。许多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定的主见,不愿意在被动地被别人训导。所以家长应表现出对孩子的意见建议很感兴趣,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要重视孩子说的话,特别是一些孩子不愿公开的事,家长应看成是孩子给你的礼物。遇到自己信得过又尊重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的。

有个孩子放学回来气鼓鼓地说,在课堂上后面的同学捅他,他反手将同学的书扔到地下,两人动了手,老师狠狠地批评他们,让他们写检讨书,孩子觉得委屈,不公平。所以很激动,指手画脚,大声嚷嚷。母亲早就听得不耐烦了,很想批评他,但正好那天咽喉痛,说不出话,没办法。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完之后,对母亲说:谢谢你,难得象今天一样让我把话说完。第二天孩子交了检讨书,承认了错误,因为他知道不该扔书,更不该动手。

书信沟通: 用书信与孩子沟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不好说的话写下来会显得更有份量。如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和误会,孩子做了好事或错事,但因为性格等原因,不便当面表扬或批评,孩子对父母用语言多次反复强调的问题厌烦或淡漠,对孩子进行青春期心理、生理方面的教育引导等等,父母不便用语言直接交谈时,都可以用书信架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根据实际情况书信可长可短,但内容必须慎重考虑,言辞真切,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体态语言:就是姿势、面部表情等传输出来的信息。父母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都会随时传递给孩子。孩子能从父母的神态中读出家长的高兴或恼怒、满意或失望。因此,家长既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同时更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和孩子沟通,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儿子今天要去参加竞赛,父亲送儿子出门时,拍拍孩子的肩头,配上坚定的眼神和微笑,也许比你唠唠叨叨说上半小时的鼓励话还有效。再比如说女儿今天在学校做了错事,妈妈知道了,孩子回到家,看到的是妈妈一脸的失望表情和叹息,女儿就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有时比我们苦口婆心教育十次二十次收效还大。当然体态语言不可过分,过分的亲昵或过分的冷漠都会令孩子反感。

家庭民主会: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之一,让孩子了解家中的情况,参与处理一些家庭事务,征求孩子对父母及家事的意见建议,既可在其中教育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同时还可以增进亲情关系,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处理的途径之一,便是家庭召开民主生活会,通报和讨论家庭大事,包括财务收支情况,家庭成员自我评议,互相提意见建议等。一定要引导孩子大胆发言,要耐心听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建议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父母还要敢于自我批评,也要有理有据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从而增进理解,使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彼此互谅。

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孩子,与其沟通的方式可能会不同;不同的家庭背景及当时面临的情况不同,沟通的方式和途径也会不一样。采取什么方式和途径与孩子沟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以合理有效为原则。

作为父母,只要真正尊重孩子,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那么,所谓的“代沟”是可以填平的,父母一定能与孩子亲密融洽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