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父母“严密监护” 新一代孤独成长 点击次数:7784

随着众多公有单位的解体,原来在单位大院的孩子被分散到各个商品住宅小区中。脱离熟人社区后,本来在家庭里已经形单影只的独生子女们在自家院子里也知音难觅。无论在家里,学校里,还是在上下学的路上,许多孩子几乎都有家长和老师在全程监护……

独自回家,她想摆脱全程监护

现在已经是晚上9时30分,李钰刚刚从老师家里补课出来。她深吸了一口气,向公交车站走去。等了近5分钟后,李钰上了回家方向的车。坐车回家大约需要半小时的时间,这也是她每天上学路上需要花费的时间。事实上李钰家旁边就有一所初中,但她的父母托人联系了现在这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因为这里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多。

李钰的父母曾经想在她学校附近租个房子,但被李钰拒绝了。她对父母说不需要这样费事,但事实上李钰有另外一层考虑,想摆脱全程监护的处境真正的原因是她很享受这半个多小时的路上时间。“这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睡觉时都没有这么放松。”12岁的李钰表情木然。

李钰说,无论她的任何事情,她的父母都了如指掌,包括在家里和学校。李钰在小学五年级时曾经因为妈妈看她的日记而大吵了一次。

“但没什么效果,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双方就渐渐妥协了。”李钰说她知道她妈妈现在还悄悄地看,有时还有意无意地看她的书包里都有什么东西,吵过几次后李钰也就不怎么强调“隐私权”了,“那些权利离中国的孩子太遥远。反正也没有他们担心的那些事情出现,看就看吧。”

父母“接管”生活,他变得笨拙

14岁的林超最近总会情绪低落。他跟同学之间的关系现在越来越糟了。林超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交往,从小到大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他给人笨拙的感觉。

林超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在他出生之后,父母希望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天才儿童。从胎儿时期开始,他们就为林超安排了各种教育。当他3岁半的时候,母亲开始向他灌输解方程的概念。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崇尚越超前越好。上学之后,父母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林超的学习上,为他打造了每周7天的学习计划。

林超在生活中的所有决定都被父母接管了,除了学习,父母禁止他做任何事情,他不知道邻居姓什么,也从来没有在楼下玩过。直到林超14岁,洗澡、系鞋带这样的事情仍然是他妈妈帮他完成的。

他很少跟同龄人游戏,他的所有时间都在学习,他的交往对象仅限于父母。这种境况让林超在家里时脾气变得暴躁。随着年级的升高,父母对他的“监控”越来越严格,这让林超感觉到痛苦,并开始和父母吵闹。

没有玩伴,孩子成家长的“囚徒”

没有玩伴的情感缺失李钰和林超并非个别现象,在中国与他们相类似的孩子越来越多。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类似如下的景象愈发呈现于成人面前:孩子们双手托腮安坐于角落里,面无表情、目光迷离。这种被抑郁孤独的情绪感染的孩子数量空前众多,他们多集中于竞争激烈的大中型城市。对他们而言,传统“童年”概念里的美好经历在他们这代人的经历中很少复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被家长更多的干预和设计,这种设计的本身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孤独情绪损害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他们被过早地套上了学习枷锁,成了家长和学校的“囚徒”。

激烈竞争 但不仅是知识的竞争

“这种形象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家庭中没有儿童伙伴,也就是兄弟姐妹的缺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周孝正教授说,家庭儿童伙伴之间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并非是单一的。人的情绪非常丰富,他会在这里体验各种情感,比如分享。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在家中是不存在分享的,因为除了他之外都是成年人。

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教授表示,现在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设计、“监控”下,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时期成长的。父母的设计和“监控”是对的,应该负有这样的责任。但父母的养育理念有问题,他们对社会的激烈竞争理解为文化知识的竞争,过分强调了知识教育、文化教育,从而出现了“知识消化不良综合征”,而对能力、社会性、孝心、同情心、责任心这方面的教育非常缺乏。

而与此相关,学校教育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无论是平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在写作业时间上的超标比例均超过一半。其中小学1~6年级学生2005年周末作业时间超标比例达70%以上;57.6%的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近一半中小学生2005年暑假参加过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