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多年前,罗大佑在一曲《童年》中讲述了这样的孤独。而不久前拱墅区青少年宫和卖鱼桥小学联合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孤单而不幸福,44%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一个玩伴都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内,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接到的来电里,反映孩子有抑郁症状的有14个,其中7个孩子有自杀倾向。
独自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孤独的心,更令人担心。
我现在只希望 孩子能够回来
电话铃声又响了。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拿起了听筒。打进电话的是一位母亲。在讲述儿子陈陈(化名)的事情时,她一直在哭,期间,还几次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工作人员几乎没办法听清楚她在说什么。只有一句话,因为她反复地说,让工作人员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孩子再这样下去,是要坐牢的啊。”
这个时候,陈陈已经几天没有回家了。
陈陈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读了高中以后,成绩在班里始终处在中下游。成绩不好,陈陈自己读书的积极性也不高。陈陈的妈妈在电话里说:“为了他的学习,我是愁得茶不思饭不香,睡也睡不着。小的时候为了这个事情,没少打他,现在他人长得比我还高,打是打不来了,只好说他,可说有什么用呢。我一张口,他就嫌我烦,不是不理,就是顶撞我,现在连家都不回了。”
陈陈喜欢上网,喜欢打游戏,一玩就是很长时间。妈妈担心这样下去陈陈的学习成绩会更差,就把家里的网给断了。没想到陈陈从此在外面的网吧里呆着,开始整夜整夜地不回家,自然而然就和社会上的一些人混在了一起。
“和那些人混以后,他就更不要回家了,书自然也不去读了,人家给他吃,给他住,小灵通没钱了还帮他交话费。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好的人啊,肯定要带坏他的。”前几天,陈陈打电话回来,妈妈在电话里问他在哪里,让他快回来,他却几乎连一句话都没回答就把电话给挂了,“他还是嫌我烦。”之后几天,陈陈再也没有消息。
陈陈的妈妈不敢想孩子的将来如何,她现在惟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回家,其他我什么都不在乎了”。
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类似的电话不在少数,“这已经不再是网瘾问题引发离家出走这么单纯的现象了”。工作人员说,陈陈的父母平时在外面做生意,对于孩子的关心程度很不够,对他惟一的要求就是学习成绩要好,而陈陈的学习成绩不好,加上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加,家长的一味唠叨会让孩子更加逆反,反而会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
工作人员建议陈陈的妈妈对陈陈的行为不要再一味责怪,改用温和的口气和他沟通,并恢复家里的上网条件,希望陈陈能够先回到家里,然后再慢慢解决其他的问题。
陈陈的故事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由于长期缺乏沟通,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瘾、电视瘾,交往能力低下等现象,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让家长们不得不正视。
今年寒假,上海市闸北区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了青少年“离网离视周”活动,参加活动的24个孩子过了7天“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陷入了不知如何打发时间的困境中。对这24个独自长大的独生子女来说,离开网络和电视的7天他们几乎无法生活。孩子们普遍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游戏的经验和能力。
“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真是悲哀,除了上网看电视似乎就没有能力给生活找点乐子了。”一名参加调查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不久前,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和卖鱼桥小学也就此进行了一项联合调查。调查显示,有44%的孩子平时没有玩伴,12%的孩子把家长作为玩伴,35%的孩子把同学当成玩伴,但这也只仅指在学校期间,放学后,再找同学出来玩就很困难。而就孩子的活动范围的调查中,28%的孩子课余活动的范围在家里,18%的孩子活动范围在小区内,还有22%的孩子的活动范围在学校,由此可见,现在孩子课余活动的范围是多么的狭小。闲暇时间,孩子们的主要消遣是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
在这次调查后的座谈会上,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告诉记者,以前他住在老住宅区时,可以和周边的小朋友一起玩,而搬到新的居民楼后,邻居们互不来往,再也找不到人玩了。
同学们还告诉记者,爸爸妈妈平时不太愿意让他们出去玩,主要是因为安全问题,怕他们遇到坏人,怕他们跟别人学坏等等。但一个人还在家,除了写作业外无事可做,而且许多家长限制了孩子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这更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聊。
更多的同学表示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平时的学习压力重,周末要参加兴趣班,没有时间玩;学校、兴趣班和家,三点一线,如此单一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到郁闷。虽然父母也会挤出一点时间陪他们逛逛西湖,打打乒乓球等,但调查显示,父母和子女在一起,陪得多,谈得少,尤其是娱乐性沟通更少。孩子们非常需要同龄的小伙伴,需要童年的游戏。
在现场的一个小环节里,孩子们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我们想和所有同龄人一起做做游戏聊聊天……
缺乏空间,缺乏玩伴,缺乏沟通,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已经相当普遍,专家指出,如果成长阶段这个问题没有好好得到重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出现“伙伴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小家庭化、家长的过多限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三个重要因素。
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样,孩子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面对最多的就是父母。而中国父母大多比较重视家长的“威严”,不会放下架子和子女做朋友,孩子自然容易感到孤独。
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们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性很强,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由于怕孩子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一些家长往往对孩子过度呵护,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一项来自上海的调查表明,39%的家长反对孩子放学后找同学玩,34%的家长勉强同意。
由于大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转变,孩子之间的关爱也变少了,竞争意识、嫉妒心理、防范心理却渐渐增强。比如说,现在的孩子与同学在一起时,常常会说些“我昨天玩到很晚才睡,都没有看书”之类的话,其实他们在家时埋头苦读到很晚。这就是竞争意识向不良方向发展的结果。
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室主任、心理咨询师陈爱华告诉记者,实际上,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会遇见交友、竞争等许多问题,缺乏人生经验的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或者处理不当,他们面对的压力并不比成年人小,他们的苦闷与烦恼,需要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休闲和玩耍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休闲中他们能够学会娱乐、交往、适应社会,在玩中塑造健康体魄和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业上,忽视他们的真实心理和想法,忽视他们的孤独感,慢慢地,孩子就会向父母、向他人关闭心灵的大门,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就容易产生偏差,体现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严重的则是焦虑、自闭、有暴力倾向等等。
其实,家长们也清楚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的现状,只是他们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其实,不少家长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有许多打进热线电话求助的家长自己本身就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孩子的问题反应过度,对孩子管得太多太紧等等。共青团杭州市委青少年热线队的队长、心里咨询师杨迪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也很同情这些孩子的家长。”
针对孩子面临的“伙伴危机”,专家建议,家长不应一味阻止孩子的休闲娱乐活动,而应充分发挥孩子爱玩的天性,为他们积极创造休闲和玩耍的良好环境。
首先,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父母不仅仅是家长,还应该是孩子的朋友、老师。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发表意见的能力,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咨询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分析、判断事物,今后这种能力也会被运用到孩子的择友中去。
其次,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根据孩子的性情,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这有利于让孩子克服羞怯、恐惧心理,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第三,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及时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解决各种矛盾,而不是一味地迁就或打骂。吵架了怎么办?被误会了怎么办?做了自己后悔的事情怎么办?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绝好机会,家长应给予建议,但不能一手包办。
第四,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家长应该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家长可在一旁多加注意,并适时给予建议,但不能野蛮干涉、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