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欺负同学可能就是你的错
张先生最近很伤脑筋,4岁多的儿子威威有时会表现出很明显的“攻击性”。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产生矛盾时,总会有“暴力”倾向,有时他还拍打自己的玩具娃娃或者玩具熊的小屁股:“你不听话,我使劲打你!”
幼儿园老师说,威威是班上的“小霸王”,总是欺负班上的小伙伴。一次美术课,威威和同伴在同一个桌子上画画,威威没有红色的彩笔,看见同伴的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同伴不肯给他,威威很是生气,把同伴画画的东西全部扔掉,还用脚去踢人家。老师要是出去取东西或者打饭都得把威威随身带着,怕他又欺负同学。
张先生听老师说,威威似乎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沟通。他很想和班里的一个小男孩玩,他看见小男孩,上前就推人家,用命令式的口吻说:“你和我玩!”那个男孩以为威威又要“发威”了,转身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威威打人了!”老师看到威威站在那里,表情很沮丧。
孩子攻击缘于父母脾气暴躁
心理咨询师刘海燕分析,很多三四岁的儿童像威威一样表现出的“攻击性”,大都缘于孩子的父母脾气暴躁,或者两口子经常打架。刘海燕接触过这样一位母亲:儿子两岁时,正是他们夫妻关系僵化阶段,几乎每天都吵架,一吵架孩子就哇哇大哭,弄得两个人更加心烦,孩子爸爸烦躁地冲着孩子喊:“哭什么哭,一天到晚就知道哭!”然后摔门而去。刘海燕说,孩子在朦胧中慢慢学会了父母处理事情的方法。在三四岁,也就是儿童的第一个反抗期时,他们看什么事儿都不顺眼,在幼儿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就把在父母那里学到的“方法”照搬照用。有些小学生、初中生在学校也欺负同学。原因是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表现出攻击行为。
幼儿园老师说,威威想跟小伙伴沟通,可上去就推搡人家。他不是故意的,只不过他头脑中的处事方法,不是攻击就是防卫,这正是紧张的家庭气氛让他不自觉地学会了自我防备。
不要无视或纵容孩子的攻击
刘海燕说,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后,有的不以为然,听之任之;有的对孩子很纵容,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被人家欺负,你就狠狠地揍他。”
记者亲眼目睹过这样一幕:邻居家的丁丁从幼儿园回家后在楼下玩。没多长时间,丁丁哭哭啼啼地从外面跑了回来,向爸爸告状:“爸爸,小胖抢我的手枪,还打我!”丁丁的爸爸头都没抬,说了一句:“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啊!”
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时,父亲竟然鼓动孩子“反击”,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冲动的机会。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那么,当孩子有攻击行为时,家长该怎么办呢?心理专家给家长支招:
最好的办法是率先垂范。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既然和家长的粗暴无礼有关,自身就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以彬彬有礼的态度善待家庭成员,善待身边的所有人;夫妻之间有矛盾,要尽量克制,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让孩子在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下,学会尊重他人,改变不良行为。
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态度当然要严厉,但严厉不等于粗暴,千万不能以粗暴的态度来解决孩子的“粗暴”问题。重要的是循循善诱,比如告诉孩子,和小朋友沟通要好好说话,要用商量的口吻等等,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实施短期“冷处理”。父母可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故意忽略”的方法,孩子往往想以攻击性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这时,父母的“冷漠”态度也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反应,便觉得这样做没啥意思。运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后就要解除惩罚,同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