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市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走进北京大学的武小锋,毕业后却因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串糖葫芦卖。类似于陆步轩的悲剧再一次上演。
武小锋待业在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所学的预防医学是个冷门专业,就业门路狭窄;二是由于自卑心理导致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使他在面试中屡屡遭拒。而这两者恰恰折射出我们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
当年高考后,武小锋根据估分填报了南开大学,但他的老师却让他报考北京大学。很显然,对于学校而言,学生考上南开和考上北大的名气就大不相同了。由于家境贫困,武小锋高中三年得到学校不少资助。为了报恩,武小锋改报了北大,当然只敢选择冷门专业。其实不仅仅是填报高考志愿,在诸如填报中考志愿、高中文理分班等时候,学校、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人爱好、志向,纯粹从本校、本班的利益出发,为了自己的学校多考一个名校、自己班级的考分高一点,恩威并施,暗示、要求乃至迫使学生听从的现象非常多。社会看待一个学校往往仅以升入名校的学生多少为依据,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也常常只以学生考分高低为标准。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结果往往是埋没一个学生的才华或者让他(她)一辈子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武小锋的悲剧仅仅是功利主义教育“恶之花”的一个一枚小小的涩果而已。
时常听一些中学宣传自己的学校对学生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但所谓的“一个都不能少”仅仅是就追求考分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如今的中学教育环境下,武小锋之类的自卑心理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照。
当然,责任也不能仅仅归咎于中学。梅贻琦先生曾模仿孟子的话这样评价大学:“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后来又有人模仿梅先生的话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师之谓也,而有大爱之谓也。”大学对学生并不是没有爱,但对于像武小锋这样的贫困大学生会怎么样呢?看看很多大学的宣传就知道了,他们会说给了贫困生多少多少经济资助,但很少提及给贫困生心理上的关怀,诸如帮助他们摆脱因贫困而带来的自卑心理等等。这样的宣传其实是为大学的名气服务的,也是功利主义的产物,当然不是“大爱”。如果武小锋能够在大学里得到心理上的帮助,变得自信,能够与人正常交流,那么凭他的北大文凭应该也不至于落到待业在家的地步。至于认为武小锋给北大丢脸的北大人,那纯粹是打自己的耳光!
得益于媒体的关注,如今武小锋已经找到了工作,该工作单位员工的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这里年轻人多,有朝气,平时大家总在一起搞联欢会什么的,许多刚来时内向的员工,现在都已经变得开朗了。相信武小锋也不会例外。”如果这样的活动能提早在学校举行,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在家串糖葫芦的武小锋了。
武小锋已经有工作了,但不知我们的功利主义教育还会制造多少个武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