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孩子交流困难的母亲发出的无奈心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已成为我们家长最大的苦恼。其实,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爱心询问,了解孩子
“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这次考试为什么考得这么差?”“跟你说过了为什么还这样!”这是许多家长了解孩子情况或对孩子不满时常用的语言。这种质问式的口气,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受审”的不平等感觉,往往有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和家长打开天窗说亮话,常常用谎言假话来应付或搪塞,甚至故意欺骗和恼怒父母。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正确的做法应是用关爱孩子的语气,细心询问,引导孩子说真话,说心里话。“今天做作业有点慢,莫非你生病了?可得吃药啊!”“今天这么晚才回,是不是卫生值日、堵车或者老师留校?”“这样的事你不会做吧?”“乖儿子(女儿)一定能行,对吧?”等等,这种爱心式的询问,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生气,不是训斥,不是责怪,而是关心、爱护与鼓励,孩子就会对父母说实话,说心里话,甚至是“悄悄话”。即使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孩子也会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而不会存心顶撞父母、意气用事了。用爱心呵护孩子,细心询问孩子的思想、生活、学习、交友等情况,是家长了解孩子的重要方式。
二、耐心倾听,理解孩子
真正的理解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
许多父母抱怨:我搞不懂这孩子到底想些什么?这孩子怎么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我们说话了?这孩子的性格为何越来越古怪?做父母的怎么就对孩子开不得口,一开口就对着干?……
孩子的思维和心里发展虽然不很成熟,但他(她)依然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我们许多做父母的只是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必须这样做”,而不去努力发现孩子“为什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验:你与某个人原本不是很亲密,但经过一次或几次真诚的交谈和诉说之后,却成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温馨,就应当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如果你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一些。这种倾听多了,你与孩子之间就会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困惑:学习的压力,思想的迷惘,生活的懵懂,还有外界的诱惑等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渲泄心中积郁的情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从而实现亲子沟通。
三、平等交流,走进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说,他们想了解孩子,更想理解孩子,但苦于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达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的目的。
要想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关键是要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与家长平等看待。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使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理解和信任。经验告诉我们,利用书面交流,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书面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于家长,可以认真斟酌语句,流露真情实感,传授学习方法、生活知识和处世哲理,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孩子,可以在感受家长亲切关爱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与帮助,从而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我们曾倡导家长写“家长日志”,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许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与希望通过日志形式写给孩子看。通过交流,这些孩子变得更认真、更刻苦、更懂事、更明理了。“家校联系本”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在这里,家长不但可以记录孩子在家的各项情况,还能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帮助和监督,实现家长、老师和学生的“联动。”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要用简单的“已阅”、“已查”来应付,因为你应付,孩子就会跟着应付,教育和帮助孩子就成为空话。用书信、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孩子交流,都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此外,和孩子互动,更是走进孩子心灵行之有效的办法。周末或节假日,父母可以陪孩子逛街、打球、下棋、游玩,甚或到亲朋好友家走走,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既能减轻其学习压力,愉悦心情,又能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孩子的命运70%掌握在父母手中,这是经过教育专家的追踪调查得出的结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出类拔萃,前途美好。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