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学习对于有的人来说,就像一场消耗战,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活力,自己的身心就像被安装上了一个发动机,自己渐渐地由主动变为被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筋疲力尽的状态,不仅如此,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也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晓军,男,20岁,是个大二的学生,是我的一个来访者。他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没有考上,就继续复读,他想自己不能再玩了,所以他开始变得不喜欢结识朋友,不和周围人说话,每天只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式的来往。时间一长,在学习中晓军就逐渐感到了强烈的孤独感,上课的时候坐在位子上都很痛苦,在外面,他担心别人的眼神,一个人在外面吃饭都很局促和不自然,于是他不再在学校里复读,而是回家自学,除了晚上他去超市买吃的以外,基本足不出户,他的生活节奏日夜颠倒。
后来晓军如愿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和同年级的同学一讲话心里就紧张,和人相处就会难受,并且感到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聪明,不愿意和自己玩。于是,晓军就过起日夜颠倒的生活,一个人学习读书,可是很快,他就不堪重负,休学回家了。
晓军自己打破了自己的心理平衡状态,因为必须学习,所以与人交往全部切断,拼命学习的结果是学习成绩上去了,如愿考上了大学,但是却失去了另一样重要的东西:与他人的结识和交往能力。
晓军也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禁锢的环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担心别人的眼神,害怕到外面去,在大学里也不交朋友,所以感到非常孤独,这份令人窒息的孤独感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别人不喜欢他,疏远他。
在家中日夜颠倒的生活,虽然自由自在,但恰恰是这种自我封闭的生活,让晓军本来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慢形成了性格,比较顽固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同学、同事等等)保持协调和融洽的关系。
不少青少年都和晓军有类似的心理倾向,闭关面壁,埋头苦读,时间一长,原本开朗、活泼、积极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家长让孩子专心读书的本意是给孩子创造封闭的环境,减少外界形形色色的干扰,但是,孩子性格变得顽固,惧怕和他人接触,自我逃避,这又让家长焦急万分。
青少年的成熟没有捷径,也不能被家长所包办,必须做的事情不能不做,比如交往能力,和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对待他人包容等等,都是一个人成熟所必须做的事情,让孩子们明确地知道,并且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