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背景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秘密可言,更没有什么不能让父母知道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被父母偷看过,而且有些家长获得第一手资料后更不放心,丰富的联想和猜测便会成为问长问短的素材,使本来就承受过重学习压力的孩子,还要想办法应对家长的盘问,因而又要承受更重的精神压力。一些家长理直气壮地认为:我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的一切情况我都应该了解,看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偷看孩子日记、私拆信件、监听电话等“侵权”行为,一旦被孩子发现,很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和不信任。
因此现在不少父母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像国外的孩子那样独立?熏一方面又想了解孩子的小秘密?熏生怕孩子脱离监管会成为脱缰的“野马”。
于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出现了:是否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有秘密对孩子成长有利还是有弊?家长如何对待拥有秘密的孩子?
■迷你调查
调查主题:关于孩子的小秘密
调查范围:大连石道街小学43位同学
近六成孩子藏着小秘密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只知道傻玩,应该没有什么心思。”而调查显示,有23个孩子表示自己有不为父母所知的秘密。这些秘密主要关于学习成绩、师生关系、同学交往等方面,涉及了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
尽管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很爱自己,很亲,但有9个孩子表示,宁可把秘密和好朋友分享或写在日记里,也不愿意告诉父母。另14个孩子的观点是,藏在自己的肚子里,既不告诉别人也不写在日记里,因为担心被朋友出卖或日记被偷看。
小孩必须是“玻璃人”吗?
“你认为有必要有自己的小秘密吗?”面对这个提问,40个孩子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态度坚决。孩子们普遍认为,拥有不愿意为人所知的秘密是他们的权利,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例外。甚至一个女生提出了富有个性的反问,“家长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不要问,他们可以有秘密,为什么我们孩子必须要做玻璃人,不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
其余3个孩子更是有趣。一个叫李刚的二年级男孩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妈妈发现他有什么不对头的时候,总会用好吃的引诱他说出秘密,自己又比较馋,所以总上妈妈的当。“所以我没攒下什么秘密!”四年级的女生赵月(音)说,自己的妈妈比较严厉,而且是火眼金睛,而自己又藏不住心思,在妈妈的威逼下,自己总会如实招来。还有一个男生说,自己和妈妈很铁,有时一高兴,就什么都和妈妈说了,所以他的秘密没有超过一星期的。
很多秘密是孩子的自我保护
大连市解放小学教师刘俊明告诉记者,孩子的“秘密”是复杂多样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但很多秘密都是关乎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比如有的孩子给自己定下目标,争取在全班进入前几名,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否实现,担心失败会被别人笑话,因此在没有实现之前,是不让别人知道的。有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隐瞒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知识水平,担心被同学瞧不起,还有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隐瞒其家庭自然结构。
刘俊明认为,因为孩子长大,有了独立的人格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因此,对可能有损自尊的方面,自然要绕道而行。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关心尊重孩子,保护其自尊,呵护孩子的心灵,不要粗暴冒犯了他们纯真的内心世界。
■专家观点
秘密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经指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熏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秘密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秘密
大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王克强认为,孩子有了秘密,表明他们开始从人云亦云的幼稚和盲从走向独立,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不尊重孩子隐私的最大危害是导致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下降,更加不愿意敞开内心世界,家长更无法了解孩子,缺乏沟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王克强说:“不必害怕孩子有秘密,不用一些非常手段也能了解孩子的心思,明智的家长应平时留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掌握那些属于孩子的“秘密语言”,及时给孩子正确引导。更聪明的家长应该做到,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与孩子“亲密无间”,又允许他们有“秘密”,留给孩子一点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安排、选择,这样做有时甚至会达到孩子主动向家长敞开心扉的理想效果。
王克强建议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等原则问题,对于孩子的秘密父母不必探究。当然尊重孩子的秘密,并不是完全不管他们的秘密,当孩子的秘密威胁到其身心健康时,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在面对某些“危险性”秘密时,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但这就要求家长动用平时亲子情感和信任的“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