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孩子们自然也不例外。
在我国,上亿的网民人数中,青少年占了51.7%,学生占32.4%,在虚拟而又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他们常常会迷失在遍布陷阱的丛林里,这是一把危机四伏的“双刃剑”。
涉世不深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危机,包括身心、教育、诚信、经济、认知、安全、道德、信仰、家庭、精神十个方面。
记者将采访中感受到的危机尽可能告诉读者,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孩子们摆脱网络危机,走出虚拟丛林健康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配合努力,采用教育的、心理的、技术的和法律的手段,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疏”“堵”结合,把网络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这个游戏刺激呀!玩起来过瘾,要不谁能在这个又脏又臭的地方呆那么久?”
宿舍里没有“一招先”(网名)的身影,同室的孩子说,他失踪两三天了,肯定在前面那个网吧。
这是学校附近一家装修上档次的网吧,“一招先”是这里的铁杆客人。3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蓝的椅子、银灰色桌面,电脑一溜排开。灯火通明的对战区、液晶区、水晶区座无虚席,柔婉的音乐淹没在稀里哗啦的键盘声和游戏声里。
网吧业主刘先生告诉我,学校周边500米内有五六家网吧,这些网吧的上座率都有一定规律:上午8至10点为30%,中午70%至80%;晚上6点可以坐满;深夜10点至次日早8点上座率仍在70%至80%。周五下午至周日爆满。
对战区最里面的位置上,连续作战两天两夜的“一招先”,头发凌乱,脸上油腻腻的晃着光。桌上是一个头天他吃过方便面的碗,里面的汤和烟头被他搅和成泥,看着叫人恶心。
我在吧台前要了两听可乐,一听给他。他自然地接过可乐,依旧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继续游戏,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应着我的采访,断断续续说起了他的身世。
父母离异后,他判给了父亲。事业小有成就的父亲,不断给他更换着后妈。因为回家总要看新妈妈的脸色,他的成绩退步了,班上同学瞧不起他,失望的父亲也对他放任自流。他没有考取重点高中就上了技校,住进了学生宿舍,少了父母的看管,网吧更成了他去得最多的地方,经常逃学上网,多半玩杀人、打仗之类的游戏。“这个游戏刺激呀,玩起来过瘾,要不谁能在这个又脏又臭的地方呆那么久?”
在电脑前泡了50多个小时,这个面容消瘦、脊背微驼、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还使劲凑近屏幕的15岁少年,双眼布满血丝,让人看了心酸。
民盟北京市委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人中经常都玩网络游戏的占26%。大部分网络游戏充斥着血腥暴力画面,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遇到问题往往用游戏里的方式解决,有些人为此走上犯罪道路。
尽管店门挂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警示牌,我还是轻易从“埋头苦干”的网民当中看到十几张稚嫩的脸
已近凌晨1点,我在网吧里走了一圈,玩游戏的、聊天的座无虚席。尽管店门挂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警示牌,我还是轻易地从“埋头苦干”的网民中看到十几张稚嫩的脸。
读初二的“紫色梦痕”(网名)从包里取出捆着红丝带的文具盒在我眼前晃了晃说:“有它‘罩’着我,这次考试我包管超过徐珊珊。”她把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考试日期及学校所在地输入某网站,显示的内容是:“学习用具上拴条红丝带,这次考试你会超过你的竞争对手。”
我故意逗她:“真会这样神?”
她愣了愣,一副大人模样说:“好多女同学都信。要不,我也给你算一个?”说罢煞有介事问了我一些情况,指尖轻弹输入“星座”两字,占星奇缘、周公解梦、十二星座解说等栏目一下子冒出来。她告诉我,每天睡觉前她都要在网上占卜一番才安心,并说像她这样的同学不少,就连用什么文具、穿什么衣服都对网上占卜言听计从。
心理学专家马国清认为,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些现代迷信的流行。青少年普遍对新事物好奇,对未来还一无所知,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阶段。他们希望得到确定性的东西。以命运预测为代表的现代迷信于是应运而生。
特级教师周国庆是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他说,网络算命是通过一个软件程序把一整套迷信资料储存在电脑里,然后利用数据库进行随机组合,毫无科学依据可言。
但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时尚的网络算命得出的结果似乎有一定可信度。一些网站抓住青少年特殊的心理需求大肆传播迷信,对学生贻害不浅。
按照有关规定,营业性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违者视情况分别予以警告、处15000元以下罚款直至停业整顿、吊销网络经营许可证。
前不久,贵阳市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对全市400余家网吧进行专项整治,共检查网吧经营户2832家(次),对违规经营的86家经营单位给予处罚。尽管处罚严厉,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不少网吧业主违规从业。领我去找“一招先”的徐老师说,不少学生为了享受通宵优惠,昼伏夜出,长期通宵上网甚至连续通宵上网,贻误学习显而易见。
只注重物质的爱是一种错爱。许多沉湎网络的孩子,正是被这种爱所包围的问题宝贝
“爱上泪的天使”(网名)记得,“口味”(网名)一个星期前在BBS论坛里跟过她的帖子。16岁不到已是那个论坛的红人,漂亮的文笔让她篇篇帖子都成精品美文,被捧上论坛首页。
做生意的父母很少和她在一起,但家里有她一间单独的书房。考了好成绩,父母就会奖励她,电脑和宽带都是她获得的奖品。放学后家里不许她看电视和课外书,只能在书房学习,她迷上了上网。那段时间,“口味”给她链接动漫,下载好听的歌,耐心听她诉说,“口味”的出现让她变得离不开网络,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读他的邮件,看他在QQ上的留言。哪一天没有他的问候,就会坐立不安。两人一聊没个完,饭也顾不上吃。父母出差她就整夜整夜和他“煲电话粥”。她觉得世界上最懂她的人,只有“口味”。
家里发现她网恋的事,是电话费暴涨。父母一气把电脑卖了,她就转移到网吧。为了躲避父母追查,她一家家换网吧。贵阳市的网吧她几乎都去过。她和“口味”的恋情突飞猛进,决定去厦门见他。瞒着父母,她用零花钱订了大年初六飞厦门的机票,临行前特意到美容院收拾了一番。他发短信说会捧着鲜花去机场接她,可飞机着陆后给他打电话,关机了。独自走在厦门街头,她拼命地给他打电话,却一直关机。晚上10点,手机开了,但接电话的是个女人,她怯怯地挂了电话。此时,她才想起除了这个手机号码,她连他的真名叫什么都不知道。如今,情人节过去快半年了,“口味”的手机一直停机。她每天都要拨打无数次电话并去网吧,可QQ上的那个头像再也没有亮过灯。父母见她失魂落魄的样子,生意也顾不上,轮换着陪她。他们不解,社会上这么一点点诱惑,怎么就胜过了学校的教育和父母的厚爱呢?
从“爱上泪的天使”发在BBS上的帖子中,我读到了这样的句子:“我的心里话没有机会对家人说,他们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话。在网络世界里就不一样,我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在论坛里发文章,即使被网友围攻了,也可以从头再来,不像现实中,做错了事,从此抬不起头”。
心理医生刘茵说,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给了孩子最实在的爱。其实,只注重物质的爱是一种错爱。许多沉湎网络的孩子,正是被这种爱所包围的问题宝贝。家庭和社会除了重视对青少年在知识学习上的督促外,不能忽视对其进行情感、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
网络游戏总是这样,只要级别升上去了,即使不再努力也永远可以做“老大”,现实中就不一样了
一进门,我就看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