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班宗宗小朋友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得有点“霸道”,常常和同伴发生一些或小或大的冲突。
一次户外活动,幼儿自由结伴玩自选器材。天天选择了玩滚轮胎,宗宗跑过去抢天
天的轮胎,天天急得大叫:“你为什么抢我的轮胎?”“老师说可以两个人玩的。”“我还没玩好,你走开。”宗宗很生气:“总是你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最后两人死死抱着轮胎谁也不放手,宗宗还在天天手上用力地捶了几拳……在旁的小朋友喊了起来:“他们打架了!”其实这一幕早在我的视线里,只是想看看宗宗究竟是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为什么连连受挫,处处碰壁。看他们实在是争执不下时,我走了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天天说:“老师,他抢我的轮胎。”“可我也想玩轮胎。”宗宗抱着轮胎不肯放,坚持说。“他还打我。”“是他不让我玩,我很生气,我才打了他一下。”宗宗连忙解释。为了不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我把两个男孩拉到身边,“老师想问问,谁先在玩轮胎?”天天大声地回答:“是我。”我转向宗宗问:“是吗?”他点了点头。我又转身问天天:“假如是你想玩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天天想了一下说:“如果其他小朋友正在玩,我就先找另外一样玩具。”我接着又问:“如果你很想玩别人正在玩的东西,你又会怎么做?”天天说:“我就对他说,你玩好以后让我玩玩好吗?”于是我问宗宗:“天天是这么想的,宗宗你说对吗?”宗宗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是说过让我玩玩好吗!”“是吗?”我故做正经地说:“那你刚才究竟和几个小朋友商量过了?”宗宗撅起嘴巴说出了“好几个”的字眼。我惊异的说:“好几个啦!”“恩。”宗宗点点头。我对天天说:“天天,你能不能让宗宗试一试,如果你觉得他说得有理,让他玩一会儿,没有理可以不让他玩。”我又小声地告诉宗宗:“你好好地跟天天商量一下,他一定会答应的。”宗宗点头同意。就这样,两人气都消了,一起玩了起来。
思考:
同伴间大量的冲突是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的重要途径,通过解决冲突,学习恰当的社会交往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冲突为幼儿学习社会性交往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及其发展水平有限,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自行解决所发生的冲突,需要教师的适当介入与帮助。但是,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充当孩子的保护伞,还是听之任之?
宗宗屡次受到同伴排斥的原因是他不会交往或解决问题过于简单,他的交往不能让同伴接受。在究其形成被排斥的原因时,教师首先应全面的了解宗宗这种表现所形成的原因。对其采取的态度是一般情况下不出面,当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导,而这种指导采用的是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宗宗去理解、接受、学习、运用,并渐渐渗透交往规则,让他逐渐了解怎样才能受大家的欢迎。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段话可以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