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夺谁是高考志愿填报真正决策者时,父母们遇到了对手。之前,谈起报辅导班等林林总总的教育话题时,家长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高考考试过去了,有些家长开始犹豫了。因为,对于高校及其专业设置,孩子了解的似乎确实比自己多。对于志愿填报的细节他们能够说的头头是道,远远超过家长们所掌握的信息。
家长不要越俎代庖
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理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
在各类高考交流群中,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孩子该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以及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一位隐藏在其中的高三学生曾经偷偷问我:“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我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如何面对未来的四年?”面对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倘若对所学专业从本质上失去了兴趣,又怎能拿出热情去攻克学业难关?一方面,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理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家长关注两大要点
家长要充分考虑考生的具体情况,即考生的分数、心智、发展规划等,千万不要盲从他人
绝大部分的家长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录取规则并不了解,到了报考季的时候就四处托人打听情报。
掌握足够多的信息确实更容易“知己知彼”,但以下两大要点也同样值得留意:一是要“用数据说话”,以学校教导处及区县招办提供的数据为准,以官方渠道提供的招生录取资料及信息为主,二者结合进行分析,切忌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二是在志愿选择的风险把控上,“保守、稳妥、冒险”三种尺度的把握要因人而异,家长充分考虑考生的具体情况,即考生的分数、心智、发展规划等,千万不要盲从他人。在冷门与热门专业的选择上,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查看涉及专业的具体资料,不要想当然;在外地还是本地求学的选择上,家长要根据孩子以往的行为正确判断,以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准,防止一时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