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帮助孩子走出胆怯 点击次数:9.47万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见到生人总是唯唯诺诺,从不敢主动和他人交往,更别说提出自己的见解了,其实这就是在当代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胆怯。胆怯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的确,胆怯的孩子,不会保护自己,有话不肯说,有苦不敢言,不但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而且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纲要》指出:教师“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学会分享,有同情心”,可见,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胆怯,已经成了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消除恐惧感。

1.创设有利于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

        和谐宽松的环境对幼儿消除胆怯打下了基础,首先幼儿在刚入园时,可以为他们设立活泼可爱的大墙饰,颜色多以粉色、淡蓝色等温馨色为主,班中也尽量装扮的象家一样,区角多以娃娃家为主。除此之外,中大班的幼儿更加渴望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立“悄悄话”“发泄区”等区角,幼儿在这些互动的区角中充分与同伴交流,暂时忘却了自己胆怯,对克服胆怯很有帮助。

2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消除幼儿恐惧感的前提,心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敢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幼儿自信、大胆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而成的,心理胆怯的幼儿往受到忽视,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胆怯。为此,为胆怯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环境尤为重要。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有助于建立幼儿自信心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别怕,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你能行的。

        例如:我们班的西西是名胆怯的孩子,但他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为了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克服胆怯,我们为他开办了“风风画展”,并请为自己的画充当小解说员。风风由原先不敢说话到颤颤畏畏的讲出第一句话,再到后来见人就介绍自己的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战胜胆怯的过程。由此可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自信心,使幼儿感到自己不被忽视,对帮助幼儿克服胆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也是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的重要环节。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班中大胆、泼辣、心理状态较稳定的孩子,大多在班中人缘较好、好朋友较多。而胆怯的孩子较少主动的去找自己喜欢的伙伴,他们宁愿在远处远远的看着,也不敢主动上前。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时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为他们介绍好朋友,鼓励其在伙伴中大胆交往,使他们在伙伴中变得快乐,变得自信、大胆。

        例如:朱婉月是个心思细腻,平日里不肯言语的孩子,平日里,看见别的孩子在一起有说有笑,她总是在远处观望,眼睛里总是流露出羡慕的神情。经观察,她比较喜欢班中的欢欢、了了等小朋友,

三、幼儿胆怯特征,不给幼儿贴胆怯标签。

        有的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忧心忡忡的情绪“你看你,这么不敢说话,看人家XX多大方……”其实胆怯是在个人漫漫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往往是为了保护自我。孩子出现胆怯,成人再着急、埋怨,无疑会使孩子更加困惑,会雪上加霜,我们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的便是淡化其胆怯特征,切不要给孩子贴胆怯标签,这样做会帮助孩子逐渐淡化“我不敢说”“我不敢去交往”的心理。东东是个胆小的小孩,别的孩子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他总是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为此,在一日一句联想讲述活动中,教师采取了“开火车”的形式,把他和其他幼儿一样看待,没有因为他胆怯而跳过去。在你一句我一句的氛围中,东东忘记了自己胆小的事情,和其他幼儿一起回答问题。

(一)在游戏中克服胆怯心理。

        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体验的再现。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为胆怯幼儿提供交往的角色,如担当商店售货员、医院的医生、图书管理员等。遥遥在角色游戏中担当咖啡屋服务员的角色,在第一次的游戏中,遥遥虽有游戏的愿望,却不敢参加,在教师启发下表示愿意参加;第二次游戏中在同伙伴的游戏中一向不敢说话的她终于说出了“请问您要点什么”;在第三次游戏中,遥遥已经能大胆的向顾客介绍产品了。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合作搭建,容易使幼儿克服交往恐惧心理;在表演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能够激发起幼儿想说、敢演的欲望,起到消除恐惧心理的作用。

(二)鼓励幼儿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逐渐淡化其胆怯心理。

        要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与同龄人接触,在交往中培养幼儿社会性。如:每天为幼儿提供固定时段,请别班的幼儿到自己班来做客,游园时,可开展“大带小”活动,进餐时开展“自助餐厅”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进餐伙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有利于情绪放松,淡化其胆怯心理。

(三)做好家园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消除交往胆怯心理。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源源是个见人就往老师身后躲的孩子,教师主动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请家长在家教育与教师保持一致性。在家园共育四周后,我们发现源源身上有很大变化:见人也不往老师身后躲了,偶尔还能和其他人进行交谈。所以说:帮助幼儿消除胆怯心理,需要教师协调家园教育。可利用家园联系专栏、家长会等行式,使家长认识到共同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家长在教育中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

(四)不断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树立幼儿交往的自信心。

        孩子的胆怯心理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要树立幼儿敢于交往的信心,教师家长需要不断的给予鼓励。开始,孩子只要一有进步,哪怕进步不如教师家长期望的那么大,都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反复鼓励中,会产生被认可的感觉,增强交往自信心,有助消除交往恐惧。

(五)培养幼儿责任心,帮助幼儿克服胆怯行为。

        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有助于帮助幼儿克服胆怯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发现孩子对照顾比自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非常感兴趣,因此,不妨提供机会,让他们去照顾弟弟妹妹,增强其责任心,如请他们在午睡后为弟弟妹妹穿衣服,午饭后带领弟弟妹妹散步,起床后为弟弟妹妹梳头发等。让孩子照顾年幼的孩子时,他们的胆怯心理会一扫而光。这也说明责任可以战胜胆怯。

        善待胆怯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胆怯的阴影,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共同的责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使他们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