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教学 点击次数:6.66万

案例:

前几天我布置了一道回家作业:用16、17、18、19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一次),编加减混合算式。

第二天,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各自的想法。

生1:“把16、17、18、19看成6、7、8、9来做,6+9=15 15-78=8,所以我填上16+19-17=18。”

生2:“我也赞成他的说法,只是我加上符号,看得更加清楚,你看6、7、8、9。这样很明显,中间相加等于头尾相加,16、17、18、19,这样就有好多答案,如16+19-18=17,19+16-17=18,19+16-18=17。”

生3:“我知道有8种答案,因为16和19,17和18交换位置都可以。这样16、19在前有四种,17、18在前也有四种,所以共有8种答案。”

这些我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的一幕:

突然,徐月婷同学站起来:“老师,我的方法最好,最容易做。”我打量了一下她,用怀疑的口头问:“真的?”,她干脆跑到讲台上,拿起粉笔说:“我把16、17、18、19看作①、②、③、 ④,这样,16就成了①,17就成了②,18就是③,19就是④。你看,1+4-2=3,我们没有一个不会,所以16+19-17=18”。顿时,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我也大为感叹。我赶忙说:“这想法太好了,把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是,老师却没想到这么好的方法,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吗?”她大方地答:“我住过医院,里面没有按①、②、③、④排列,而是301、302、303、304,我就把它看成①、②、③、④,这样我就记住了,不会忘记,不会走错。” ……

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断,在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叹的同时,更为自己平时没有“蹲下身子”欣赏学生而感到愧疚,为自己平时的主观武断而感到不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吗?

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一是我们经过长期的工作,已经形成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自以为是的常规思维的束缚。今后,在教学中,我定不迷信于传统的经验,使自己的思维放开,富于创新,发现创新的苗子,培养创新的苗子。二是要“蹲下身子”,欣赏学生。我平时不能以自身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应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教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试想,若我不让徐月婷同学说出来,那该多可惜啊?三是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出来。

看来,“蹲下身子”欣赏学生确实有好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