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价
微信扫码开通会员
1080P画质
精选影视作品
免广告特权
VIP视频任你看
近期没有直播~
您还没有登录,请后查看

微信小程序

青来多视频客户端

登录之后您可以
同步多端观看记录
参与互动讨论
1080P高清更流畅

喝牛奶过敏与基因有关? 点击次数:9.71万

关于乳糖

乳糖是存在于哺乳类动物奶中的双糖,也是新生儿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哺乳动物断乳之后出现的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低下被称为“乳糖酶缺乏”,这是乳糖不耐受发生的主要原因。乳糖酶分布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最表面的刷状缘上,故最容易遭受损伤。由于乳糖酶缺乏,

乳糖消化量减少。乳糖进入小肠后,不能在小肠被分解吸收,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进入大肠,在结肠菌酶的作用下发酵分解生成C02,H2和CH4等气体及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和其他发酵产物。产生的气体大部分很可能被弥散入血,进入肺部,并随呼吸排出体外;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及其酵解产物可使肠道内渗透压明显增高,而引起肠鸣,胀气、腹痛,腹泻等。

奶粉、鲜奶、奶酪,这些乳类产品既美味又营养,可是不少人一喝奶就会出现胃难受、胀气,甚至头晕、头痛、腹泻等“过敏”反应。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少小宝宝也对奶粉出现了“过敏”反应……这是怎么回事呢?能不能通过后天饮食来改变?为什么有的人会在成年时才发作?这是一种病吗?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大公共卫生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潘建平教授。据他介绍,出现那些症状都是“乳糖不耐受”惹的祸,而这很可能与人的基因有密切的关系。

喝奶“过敏”是否是种病

牛奶营养价值高,很多人都习惯在早餐或者睡眠前喝一杯。但是,还有一些人对牛奶却很“过敏”。

“我很喜欢喝牛奶,以前一直在喝,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从去年开始,一喝奶就难受、腹胀,尤其是加热的鲜奶,只要一喝就会拉肚子。” 一般有些人在饮奶后十几分钟就出现多气、打嗝、腹胀、腹鸣、痉挛、肚子痛、稀便和腹泻等症状,还有些人会在l~2小时后出现症状,而在排便后症状会明显减轻。另外,成人比儿童更易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也较为严重。

潘教授说,“这就是典型的乳糖不耐受症状”。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内乳糖酶缺乏引起的一种症状,即人在断奶后出现的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低下现象。按照试验后有无症状表现可分成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两种。当乳糖酶缺乏者摄入一定量乳糖后只有吸收障碍而没有临床症状时,为乳糖吸收不良,是身体缺陷;如果发生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就叫乳糖不耐受症,这是一种疾病。

乳糖不耐受和年龄成正比

2006年年底,哈尔滨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钙工程专业委员会协作完成的“人群乳糖不耐受的筛查及低乳糖牛奶对乳糖不耐受者的干预效果研究”中,对北京、哈尔滨、西安三个城市1490名3~70岁自愿者进行了牛奶乳糖耐受能力筛查。结果显示,该人群牛奶乳糖不耐受的平均发生率为50.5%%,且女性高于男性,乳糖不耐受症状的高发年龄在14岁以后。

上述试验还显示,3~5岁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30%%左右,7~8岁儿童迅速增加到80%%以上,与成年人相似;3~4 岁中有23.7%%乳糖不耐受,5~6岁为38%%,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比例会更高,而41~70岁的人群中乳糖不耐受的占66.7%%,总体比例有50.5%%。

婴幼儿中很少有出现乳糖不耐受反应的,为何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发作?

潘教授称,尽管人奶中乳糖含量是牛奶的1.5倍,但哺乳期的婴儿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人在断奶以前,乳糖酶的活性较高,能很好地分解人奶中的乳糖。两岁以后,人体内乳糖酶的活性急速降低,这在不喝牛奶的儿童中表现尤为明显。

大部分乳糖不耐受者属于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症,是随着年龄增长才会出现的症状。一般认为,这种情况与世代形成的饮食习惯造成的乳糖酶基因突变有关,并无其他伴发疾病,目前也没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乳糖不耐受的现状。

饮食习惯可使基因发生变化

“人家欧洲、美洲人喝了多少年的奶,也没怎么听说有乳糖不耐受的,怎么我们身边就这么多?”据报道称,亚洲人发生乳糖不耐受比例高于60%%,而欧洲白人低于30%,原来这种疾病和种族的饮奶习惯、遗传也有关系。

专家指出,我国平均每人奶及奶制品消费量仅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十分之一,中国人长期低奶摄入量在很大程度上与乳糖不耐受有关。长期大量饮奶人种在繁衍中可能维持乳糖酶基因的高表达水平,而绝大多数长期不饮奶或很少饮奶者可能因乳糖酶废用,使其基因在进化中失去这种高表达能力而导致乳糖酶活性降低。

多数学者认为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世世代代不饮奶的饮食习惯导致遗传基因突变的结果,因此在短时间内要诱导乳糖酶的活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成人不饮奶或很少饮奶的人种分布区域内,其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很高,而有长期饮奶历史的民族或地区,其乳糖酶可以一直保持很高的活性。据我国调查,汉族成人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75%~95%;游牧者一般低于40%。

不耐受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潘教授说,国务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评审会结果表明,中国人牛奶乳糖不耐受的平均发生率为50.5%%,女性高于男性,高发年龄在14岁以后。究竟自己是不是乳糖不耐受者,怎么才能辨别呢?是否可以因为很多人在饮奶后出现腹胀、胀气等症状,就断定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或体内乳糖酶遭到了破坏?其实,并不能单评个人的感觉来妄下结论,要依据检测结果来确定。

乳糖不耐受者只是在食用牛奶或含有乳糖的食品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因为个人体质差异,耐受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从理论上说,人体乳糖酶活性只要被破坏,就难以恢复,乳糖酶缺乏者不一定出现乳糖不耐受,而乳糖不耐受者必然有乳糖酶缺乏。目前,是用饮奶后的尿半乳糖浓度来测定人体乳糖耐受能力。即空腹口服一定量乳糖后测定血糖浓度较空腹血糖浓度升高的水平,并观察有无不耐受症状出现,但西安现还没有一家机构有此项检查。

那么,父母有乳糖不耐受是不是一定会遗传给孩子?潘教授称,“乳糖酶缺乏”是乳糖不耐受发生的惟一原因,但引起乳糖酶缺乏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乳糖不耐受和遗传是有一定关系的。

可用酸奶、低乳糖来改善营养

“你捏着鼻子喝,慢慢就习惯了,就能喝了”。很多乳糖不耐受者都听到过这样的劝告,尤其是一些准妈妈,为了宝宝的健康更是千方百计想办法。专家指出,乳糖不耐受是不能改变的,只能通过饮用酸奶、低乳糖制品等来改善饮食营养。

潘教授支招说,为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出现,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单独空腹饮奶,多喝发酵的酸奶,因为酸奶中的活菌含有乳糖酶活性,可以分解乳中的乳糖,乳糖不耐受者一般能较好地耐受酸奶。但市场上有些所谓的“酸奶”蛋白质含量为1%%,其实属于饮品,并非真正的酸奶,真正的酸奶其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2.3%%。另外,酸奶不要在室温下放太长时间,要直接饮用,不能加热。

专家建议,乳糖不耐受者其实还是可以为补钙而坚持喝奶的,因为绝大多数乳糖不耐受者能接受200m1奶或25g奶粉,可将牛奶和固体食物及吸收较慢的食物一起食用,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还可食用无乳糖食品,或用其他代乳品来进行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