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岁的中小学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是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体重的增加,身高的延长,各功能器官日益发展成熟,心理、行为和习惯日渐形成,是一生中最有活力的时期。
只有膳食合理,营养充足、均衡才能使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目前有的青少年由于饮食不合理,两极分化,不是肥胖,就是骨瘦如柴。所以要使他们不偏食、不挑食、不厌食、不速食、不吃零食,在膳食营养方面应注意以下六个平衡。
主食、副食各有职能,分配要合理
有些家长,在每次进餐时为了溺爱孩子总是让他们多吃大鱼大肉少吃饭,以为饭没营养。其实不然,主食与副食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营养作用及特点。米饭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占有55%~65%比例,它是最廉价、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为热量的营养素,是人体从膳食中取得身体能量最主要的来源。同时,在主食中所含大量B族维生素,是任何动物性食品中所不能摄取的。
另一些学生想减肥,不敢吃肉,更不敢吃油,但却敢吃主食,不吃副食。认为主食既没有油,也不是荤,肯定不会发胖,结果恰恰相反,多余的淀粉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研究人员对动物试验,用不含脂肪的饲料喂养家禽、家畜,结果发现它们照样长脂肪。
青少年正在长身体,活动量也大,更不能多吃菜、少吃饭;或者是少吃菜、多吃饭等均不符合营养学的膳食要求。必须讲究主食与副食比例适当的合理搭配,才能确保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均衡、全面、合理。
谷类、蔬菜、肉类为5:2:1
有的家长认为价格越高营养越好,甚至给孩子经常吃山珍海味,而极少吃蔬菜,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营养膳食。
荤是指动物性食物,以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为主。素是指各种蔬菜瓜果,以提供矿物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为主。如果少吃蔬菜,多吃荤菜,则机体对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需要量得不到生理满足,长期下去,必将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等成年人的所谓“富贵病”挂起钩来。反之,如果多吃蔬菜,少吃荤菜,则蛋白质就得不到充分供给,其明显后果是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并使精神萎靡,抗病能力下降。
我们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从人类进化论来讲也是比较合理的。人有32颗牙,其中臼齿有20颗,用于磨碎主食等五谷杂粮;切齿有8颗,用于切咬蔬菜和水果;犬齿4颗,用于撕碎肉类食物,比例5:2:1,也就是谷类是5;蔬菜、水果是2;肉类是1。
粗细粮搭配吃,粗粮更能提高咀嚼功能
通常人们把主食中的大米、小麦粉称为细粮,其余的小米、燕麦、荞麦、玉米等统称为粗粮。在细粮中,如经初步加工的米称为积米,初步加工的小麦称为标准粉。再经反复精细研磨的米称为精白米,经精细研磨的小麦称为富强粉。虽然精细的比粗糙的口感好,但粗糙的营养成分大多比细粮丰富全面。如大米、小麦等,其 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钙、铁、锌等绝大多数含在胚芽以及麦膜或谷膜中。经过再次精细研磨就会使谷粒外皮营养素丢失,以致标准粉比富强粉中的维生素B1高出 1.65倍、钙高1.15倍、铁高1.3倍、锌高1.69倍。长期食用精米、精面,会导致维生素B缺乏、营养不良、诱发疾病。农村人发病率低于城市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吃的粗粮较多。除了提倡吃粗粮外,还要吃五谷杂粮。每100克小米中含铁量要比大米多4倍,含钙多3倍;黄豆中含钙比大米多4.5倍,其他如燕麦、高粱就更多了。
同样在各种蔬菜中,通常将较为鲜嫩的部分称为细菜,而较为硬老的部分称为粗菜。有些学生在日常膳食中,常常挑细弃粗。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菜肴也特别讲究,对营养丰富的蔬菜外皮,甚至绿叶都不要了,像油菜只吃油菜心、绿菜花只吃花不吃梗、芹菜叶和莴笋叶丢进垃圾桶。其实它们的外层由于直接受太阳的光合作用,各种营养素含量大多高于鲜嫩部分,如钙、铁,特别是胡萝卜素等最高能高出8倍。
粗杂类食物的各种营养素含量普遍高于精细类食物。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优点,即摄入粗杂类食物可提高牙齿的咀嚼功能,促进牙齿发育。
每人每日食物种类至少应有25~30种
有些学生吃的食物很狭窄,也就是说他们常常吃的食物种类相当少。原因所在,是由于家长本身偏食,有些孩子看着颜色吃,黑的不吃、紫的不吃,没见过的不吃。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学生的每日膳食的食物种类,有的国家已用一种法规确定,如日本确定每人每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必须在35种以上。我国营养学家也根据我国实际,提出每人每日的食物种类至少应有25~30种。在编排一周的食品中,要有动物性的畜、禽、鱼、蛋、奶、海鲜,可以多吃鱼类,海鲜建议每周吃1- 2次;坚持每天喝奶。植物性的豆类、菌藻类每天要吃,对蔬菜的选择分别有:根、茎、叶、花、瓜、果每周都要有,学生的日常膳食中应不断翻新食物,确保摄入起码的食物种类。
“杂食”是个好习惯,因为“杂食”可以达到营养要素的互补。任何一种天然食品都不可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把各种食物搭配花样多些,品种齐些,数量充足,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特殊需要。
若酸碱不平衡,体内百病生
日常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在体内留下碳、氮、磷、硫、氯等酸性物质,称为酸性食物,如鸡、鸭、鱼、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以及碳酸饮料、酒类、主食。另一类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在体内留下钙、镁、钾、钠、铁等碱性物质,称为碱性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细胞需要全面的、均衡的营养,这就要求酸碱食物搭配,片面食用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超过机体耐受范围的负荷而失去平衡,就会引起病态反应,因此,我们制定营养菜肴中想到的第一步,就是荤素搭配。
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合理的营养知识,学生片面地摄入酸性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以致血液偏酸的现象较为常见,这样不仅会增加钙、镁等碱性元素的消耗,引起不同程度的缺钙症,而且血液色泽加深,黏度增大,引起各种酸中毒症,表现为皮肤病、神经衰弱、胃酸过多、软骨病、肥胖等。如今北京的中小学生中肥胖儿占大约15%,这一数字比10年前翻了一倍。肥胖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都有影响。另一类学生为了追求模特儿身材而过度节食,片面地摄入碱性植物类食物,导致北京营养不良的学生也占到6%至7%,使得精神萎靡,脑部严重缺乏营养无法用脑学习。
俗话说:“酸碱不平衡,体内百病生”。如果饮食中各种食物搭配比例不当,则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酸碱平衡的失调。因此,学生平时膳食中要按照膳食宝塔结构摄取。每日摄取量为:谷类400克、蔬菜500克、水果200克、鸡鸭鱼肉共200克、豆制品50克、油脂25克、一个蛋、一杯奶、8杯水。
在学生的日常膳食中,常常是早晨上学空肚、中午马虎填肚、晚上回家撑肚;喜欢吃的食物,就无所顾忌地放口猛吃,把胃塞得满满的;听说什么好吃就专吃什么,听说什么不好就绝对不吃,拒之门外,结果饥饱不均,造成新的偏食,影响胃肠功能,日久会得慢性消化道疾病。
如果学生早上不吃早餐,胃肠道消化系统就得不到规律性运转,由于空运转未能补充营养物质以供给能量,学生整个上午的学习、生活等所消耗的热能完全靠前一天的晚餐营养来提供。由于人体内不能贮存很多糖原,就会导致血糖浓度下降,到上午第三、四节课时,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头晕目眩、脸色苍白甚至发生低血糖休克。.
如果学生在饿一顿后,再饱餐一顿,就会增加胃肠道负担,破坏了消化系统功能,过剩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素,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形式贮存在体内,成为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些过剩蛋白质在通过体内代谢分解时,从肾脏排除过程中,又加重了心脏、肾脏承受的负担。
因而,学生在平时的膳食中,应按照营养学会的三餐能量分配标准:早餐30%、午餐40%、晚餐30%。西方一些国家对一日三餐有种形象的说法,即:“早餐像国王(形容食物丰富)、午餐像绅士(形容食物质量好)、晚餐像乞丐(说明食物简单)”。中国的说法是:“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出场专家:李瑞芬国际注册营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国家卫生部卫生监督咨询委员会委员。6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临床营养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