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到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官英勇院长在谈到如何预防疾病这个问题时,颇有感触地提到科学吃早餐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他说,在国外发达的国家,人们很重视吃早餐而且讲究营养的搭配,这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一些因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发生。俗话说,好身体就是人生的一大财富,理应引起重视。
吃早餐,应该选择在什么时间比较科学?
带着官英勇院长的话题,针对目前玉林市民还有很多人没有养成吃早餐的习惯或是吃早餐过于随意的情况,记者走访了对营养学比较有研究的医学专家罗教授。罗教授认为,健康一天始于早餐,如何吃好早餐其实大有学问。
7 时至8时,应是早餐的最佳时间。罗教授解释,一些人早晨起得早,早餐也就吃得早,其实这样并不好。早餐最好在早上7时后吃。医学专家指出,人在睡眠时,绝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而消化器官却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肠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渐渐进入休息状态。一旦吃早餐太早,势必会干扰胃肠的休息,使消化系统长期处于疲劳应战的状态,扰乱肠胃的蠕动节奏。所以能在7时左右起床后20至30分钟再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另外,早餐与中餐以间隔4至5小时左右为好,也就是说早餐7时至8时之间为好,如果早餐过早,那么数量应该相应增加或者将午餐相应提前。
早餐前喝水对健康有利。罗教授说,早晨,人经过一夜睡眠,从尿、皮肤、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早晨起床后处于一种生理性缺水状态。所以,早上起来不要急于吃早餐,起床后应立即饮1至2杯温开水,它对人体内器官有洗涤作用,而且对改善器官功能,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大好处。
罗教授认为,科学的早餐应该是结构均衡的早餐。吃早餐不应该先吃冷的食品,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因此早上第一个食物,应该是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羊乳、热豆花、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等热食物,然后再配着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等。
如何搭配营养早餐,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营养餐?
在同记者的交谈中,罗教授不时地从一大堆营养饮食的资料中抽出相关资料递给记者,反复强调早餐是一日三餐中的最重要的一顿饭,应该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从质量上应有足够优质蛋白质,经常食用鸡蛋、牛奶、豆浆等食品。二是从数量上应不少于一日三餐总量之30%。应视为中餐同等重要。三是从品种上应多样化,也应做到荤素相调,粗细搭配,有稀有干,还应有适量的蔬菜和豆类食品。
在营养早餐设计上,还应该有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是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设计量,一般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0%左右。其中对在中、晚餐中可能供给不足的营养素如能量、维生素B1等,其设计量可增加到35%左右。其次是按照“主食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做到每天有粮有豆,有肉有菜、有蛋有奶。最后是每个营养早餐食谱应有粥面类、糕点类、菜系类等三类组成,粥面类以容腹饱肚为主,糕点类以调整食欲为主,菜系类以调味解腻为主。在餐后应安排吃1至2种水果。
另外,在设计早餐食谱时要经常做些豆或枣粥、带馅面点、鸡蛋、牛奶或豆奶等,因为这样的食物组合有利于上午学习或工作能力的最好发挥。
一顿高质量的早餐讲究的是食物营养组合的合理性,为此,罗教授特别推介最近营养学专家们根据早餐食物的种类制订了一种评价早餐营养质量的方法:
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分类方法把食物分为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如果食用了两类或者少于两类就算早餐质量差,食用了其中3类则为早餐质量较好,如果能食用够这4类则为早餐营养充足。
罗教授依据这一方法为我们推荐了几个营养早餐方案:鸡蛋挂面可以配上一个桃子、一杯酸奶,这是一份高蛋白低脂肪的食谱,铁和维生素A、C也不缺乏。一份瘦肉炒米粉则需要加一杯牛奶和一根香蕉,这份食谱的优点是营养素供应全面。春卷、豆浆和西瓜搭配也能满足能量和营养的需求。如果是油条、酱豆腐、鸡蛋粥,这份早餐就少了维生素钙铁等营养而含盐量则过高,应该添加黄瓜一类的蔬菜。
罗教授建议,早餐有两类食物不宜多吃:一类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另一类是蛋黄、煎炸类高脂肪食物,因摄入淀粉、糖分、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消化时间长,易使血液过久地积于消化系统,造成脑部血流量减少,脑细胞缺氧,于是整个上午头脑昏昏沉沉,思维迟钝。
让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科学地吃早餐,提高生活质量,给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