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铅污染程度日益加重,逐渐成为威胁儿童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专家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全国性铅污染防控体系,加强铅污染综合防治,切实解决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危害问题。
儿童健康隐形杀手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市中毒控制中心日前公布对辖区内3000名儿童的血铅筛查结果,数据显示,有1269名儿童体内的血铅水平超过相对安全指标,铅中毒的发病率达42.3%,其中50%的儿童血铅水平达150微克/升,患重度铅中毒的儿童血铅水平达784微克/升。
类似的儿童血铅指标的检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和地区进行过,检查结果并不乐观,许多儿童处于铅中毒状态。
儿童铅中毒常见表现:免疫力低,反复呼吸道、肠道感染;腹痛,呕吐,偏食;生长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智力障碍等。最新研究发现,儿童体内血铅水平每超过100微克/升,智能指数就会下降10至20。
铅污染有三个“源头”
专家研究认为,儿童铅污染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汽车尾气污染。据研究检测,汽车尾气铅尘多积聚在地面以上1米高的范围内,正是儿童的活动与呼吸带。因此,儿童从空气中吸入的铅量相对较多。
二是家居装饰用品污染。油漆和颜料是家居装饰不可缺少的原料,但几乎所有的颜料和油漆都含有铅化合物。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奶瓶彩色图案重金属释出量进行抽检,25%的奶瓶同时释放出铅和铬两种重金属,其中铅释出量最高的超过欧洲安全标准20倍。
三是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目前国内儿童玩具以及铅笔、蜡笔、涂改笔等学习用具中含铅比较普遍。部分学校课桌椅棕黑色油漆层中的铅含量超过国际标准的36.7倍。而在儿童胃液中,玩具和学习用品中所含可溶性铅的吸收率达76%。
走出“铅恐慌”误区
环保专家和医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铅污染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危害,但过分地担忧孩子铅含量过高引起铅中毒的恐慌是不必要的。
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王女士有这样的烦心事:她带着3岁的孩子到一家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医生告诉她孩子身体血铅标准较高,属“铅中毒”。王女士十分焦急,于是带着孩子到另一家医院检查,而这里的医生却告诉她不要着急,不鼓励用药。
铅中毒在国际上有统一的标准,凡是血铅水平超过10微克/分升,视为铅中毒,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主要症状可能是偏食、哭闹;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能表现为脾气急躁、记忆力差,但不会太严重。只有当儿童体内的血铅水平达到惊人的数值时,才会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紊乱等症状。
专家指出,儿童体内的血铅水平略高于标准值是可以通过饮食、起居等细节调理的,乱给孩子吃“驱铅药”可能会适得其反。
防铅污染从细节做起
医学专家认为,应从日常生活抓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其健康成长。
专家提醒,为了及早发现儿童铅污染,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血铅筛查。更重要的是,家长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污染,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儿童在马路、汽车站的逗留时间,因为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是空气铅污染的“罪魁祸首”。清除室内灰尘,防止儿童将灰尘带入口中;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一次洗手可以消除约90%附在手上的铅;看书写字后一定要洗手;选购标明不含铅的彩色玩具;少吃含铅量较高的食物,如爆米花、薯条、松花蛋、膨化食品等;多吃含钙、铁、锌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蛋、肉、肝等。
急需铅污染防控体系
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我国儿童铅污染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全国性儿童铅污染防控体系,严格控制铅污染物的排放。
长期关注我国儿童铅污染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环保局副局长陈万志认为,铅污染问题已威胁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但社会各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专家建议:应将儿童含铅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完善的铅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严格控制食品、蔬菜、油漆、染料以及儿童玩具、学习用品中的铅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的铅摄入量;
建立全国性儿童铅污染防控体系,开展全国性的儿童铅污染普查,建立儿童铅防治门诊,帮助中毒儿童排出体内的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