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专家长沙激情论剑“双合格”
每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每一个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每一个做儿女的实际上都有一颗上进的心,渴望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好的教育。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切实担负起指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这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研究探讨的社会问题。近日,由湖南省妇联儿童部牵头,省内教育、心理、法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代表济济一堂,进一步论证“双合格(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标准,探索实施“双合格”的有效途径以及可行的对策建议。
7月27日上午9时,在省妇联副主席傅利娟简明扼要地介绍与会人员及相关主题后,一场主题为论证“双合格”标准的湖南省家庭教育研讨会在这个艳阳如火的日子里激情开场。
论证
合格人才标准:人格、自尊、自信、自立
现象:5月30日,青海西宁一名18岁男孩,为了逃避高考,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妈妈。他原本成绩优异,但进入高三后,妈妈的过分监督带给他巨大的心理负荷,成绩随之一降再降。5月29日他离家出走。被找回后,妈妈讲了这么一番话:“……死也得给我考上大学,考不上名牌,普通本科也得考一个!”终于,所有对高考的担忧、恐惧和绝望全部都迸发出来了,便有了亲子弑母的惊人一幕。无独有偶,北京17岁的高二男孩小徐因为考试分数不理想,被母亲一顿痛斥后于7月23日晚上离家出走,彻夜未归,心急如焚的母亲怀疑儿子出了事,在深深自责的情况下,竟于第二天清晨服毒自杀。7月24日晚小徐也被发现服毒自杀。
漫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主任姚树桥教授痛心地指出:据调查,现在90%以上的家长仍然认为高考是孩子成才的惟一出路。只要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就是培养了优秀的人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并不仅仅只需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它更注重孩子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如首先要爱国守法,对自己的国家有认同感;能遵守基本的文明礼貌,如过马路不翻越栏杆、上电梯能自觉排队等。其二要有健全的人格,如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能客观地认识现实,自尊自信,等等。不要老是对社会或他人存有敌对情绪,能与社会相融。
第三要有与人合作的精神,能服务于社会。即使你不是状元、科学家、高官,但只要你在普通岗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那就值得肯定,也是人才。最后还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虽然不一定成为科学家、总经理等社会精英,但一定要努力进取,孜孜追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姚树桥的一席话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成,省文化厅副厅长雷鸣强补充说,在价值趋向多元化的时代里,应更注重孩子“中国心”和“世界眼”的平衡发展,要既爱国,有社会责任感,自立自强,又放眼世界,了解外界广博的知识,并为自己、为国家所用。
观点:合格人才的基本标准:健全的人格,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合格家长标准:守法、保护、沟通、引导
现象:广州某媒体曾开辟《中学生致大人们》栏目,一时间“火”得不行,每天都有数十条心里话刊登,对于家长教育中的言行不一致,孩子的“怨言”颇多:
1、别以为我们的“暴力行为”全来自电视中,相反,正是你们大人们的争吵和打架,使我们了解了“暴力”。
2、不要在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的同时,自己却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那样,您也就没资格来说我们了。
漫谈:要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人才,首先自己得是合格的家长。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单飞跃教授强调,家长的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家长自己首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有远大的理想,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讲诚信,明是非,乐于助人,等等。其二要学会倾听,懂得孩子的行为及心理。其三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孩子犯了错不要第一反应便是斥责、打骂。另外家长的引导功能也不能忽视。如家长应抱有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评价社会、他人、自己,多向孩子宣传阳光、正面的
事情、人物,让孩子觉得社会主流是积极的、美好的。省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曹汉庆则认为教育应从人性化的角度进行,注重孩子内心的需求。
谈到问题孩子的增多,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苏林雁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一种换位思考,甚至认为孩子是他们的私有品,他们想怎样就可以怎样。他们常因孩子未达到自己的要求而批评、斥责或打骂子女,什么“蠢猪”、“笨蛋”、“垃圾”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与仇视心理也就是在这种讽刺、挖苦、辱骂和殴打的教育方式中产生的。苏林雁提醒家长,孩子如有不良气质,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引起重视,这类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同样可以成才。
观点:合格家长的基本标准:在孩子面前树立学习和行为的榜样,保障孩子身体健康,思想上积极沟通引导。
途径
会议进行到一半,与会专家对合格家长、合格人才的基本标准达成共识。探讨过程中,也涉及到教育中的不少问题,特别是谈到一些因极端教育而出现一个个悲剧时,专家们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专家们并不是简单地抛出问题了事,他们在论证“双合格”标准的同时,也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双合格”的有效途径。
加强亲子沟通 和谐亲子关系
现象:一天下班回家,张爸爸发现儿子阴着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原来,儿子在学校打扫卫生回家晚了,急性子的妈妈没弄清情况,便劈头盖脸对儿子一顿训斥。张爸爸决定带儿子去“疯一把”,调适心情。于是,小区里的草坪上有了一大一小两个欢闹的身影。“中场”休息时,张爸爸顺水推舟,为儿子分析事由,告诉儿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要把心态放平和,其实妈妈也是出于对他的爱,只是方式要改正……听了爸爸的一番话,儿子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说:“我也不对,回到家我要和妈妈说对不起。”就这样,张爸爸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为儿子解了心结,并使家庭气氛更为和谐融洽。
漫谈:提到亲子教育,一直从事基层教育的长沙市万婴早教集团中心主任黄平最有发言权,介绍推介他们的成功经验时也显得自信满满:如鼓励家长每天和孩子谈谈幼儿园的情况,并通过“亲子共读”、“宝宝日记”、“睡前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交流。
长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高晓苏、长沙市树木岭学校小学部教导处副主任陈任华介绍说,在孩子教育上亮起红灯的不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家长,究其原因,一是期望值过高,另则是家长事业高峰期与孩子成长期出现冲突,许多家长因工作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类高知家庭的寄养现象严重,待到孩子大了,他们才发现与孩子无法沟通,有些孩子甚至直言:你们从来都没管过我,现在也不要管我。高晓苏建议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而不能将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既不能不管也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
加拿大Mc Gill大学心理学教授Abela是此次会议邀请的特邀嘉宾,当大伙就一话题争得热火朝天时,他忍不住要“凑凑热闹”,主动要求翻译,他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激情四溢的大集体中。最后,他还向大家叙述了他对亲子沟通的理解:亲子教育应越早越好。很多青少年不愿和父母交流,如果在幼儿时期就注意亲子沟通,或许就不会如此尴尬啦。家长一年中至少应参加两到三次大型亲子活动。
观点: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首先应尊重他们。只有尊重孩子,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使孩子展现出更多的潜能。
家长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现象: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8400万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占到了19%。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着了迷,上了瘾。一份调查表明:在上网的青少年中,62.9%的青少年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人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漫谈:孩子上网成瘾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长沙市妇联主席肖雅珩指出,去年,在长沙市妇联组织下,许多爹爹女矣母也组成网吧志愿监督队对延时、违规的网吧进行巡查,由于多种原因,违规的网吧仍屡禁不止。她觉得要把社区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变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对此,国家科技部顾问、专家杨其铎也有相同的建议:如由省妇联牵头,采用“志愿者”的形式,培养一支家庭教育的专业队伍,大范围地普及家庭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将某社区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单飞跃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中心朱熊兆教授一致认为: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二者应该各司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
如果学校有意无意迫使家长当“学习辅导员”和“监工”,势必造成家长的角色混乱。家长最主要的优势是亲情,最主要的任务除了在生活上、营养方面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外,再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观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12位专家精彩观点轮番上阵,有过激烈的碰撞、交锋,也有过短暂的沉默、深思,现场气氛始终轻松和谐而不失热烈。短短的三个小时倏忽而过,颇有意犹未尽之感。那么合格人才、合格家长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家长:守法、保护、沟通、引导;人才:人格、自尊、自信、自立。”最后,省妇联副主席傅利娟这一言简意赅的表述大致浓缩了专家们的观点看法,为“双合格”标准的诠释找到完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