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本应充满笑声的暑假里,我们却在孩子口中听到了声声的叹息,常挂在孩子嘴边的“郁闷”二字到底能诠释出多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在注重孩子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呢?9日,记者走访了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探寻青少年成长中的“情绪障碍”。
“生活是我一个人的孤独”
病例:本报开展“这个暑假怎样过”大讨论活动以来,接到了很多青少年读者及家长朋友的来信。一位名叫小蕾的12岁女孩通过来信讲述了她的孤独。小蕾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怕她受到伤害所以从不让她在外面跟小朋友一起玩。“时间久了,我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不愿意跟同学或其他人讲话。妈妈说我是她的乖女儿,可是只有我自己清楚这12年来只有孤独陪伴着我。马上就要上中学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跟新同学相处,我只想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连妈妈都不想理。”
分析:看到这封来信,记者开始为小蕾担心,并替她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认为,像小蕾这种情况应该属于青少年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的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出现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不愿与人沟通,他们由于家庭或自身的原因有比较强的自卑感,他们有意识地封闭自己,久而久之产生了病态的表现。
“学习是我最讨厌的事”
病例1:前不久,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到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求助,她说她的儿子拒绝继续读书,并要离家出走。这个名叫小东(化名)的孩子,今年6月参加中考后家长为他自费选择了一所重点高中就读,但小东却想去另外一所普通高中读书,原因很简单,他所有的好朋友都在那所普通高中,他只想跟朋友在一起。分歧产生后,家长开始用各种方式试图让小东改变想法,可最后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不想再读书了,我要离开这个家,如果三天之内不让我走,我就死给你们看。”听到这些,家长惊呆了,这不是他们为孩子煞费苦心后想看到的结果,最后只能向心理医生求助。
病例2:许女士的儿子马上就要读初二了,可是他的成绩始终在班里排在最后。为了提高成绩,家长为他报了很多补习班,还专门请了家教。但不管家长怎样努力,孩子都不“领情”,不但“气跑”了家教,还离家几天藏在网吧里打游戏,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许女士为孩子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她不明白孩子为何这么不争气。
分析: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市中小学生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孩子占80%,甚至很多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也在一定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而其中10%到15%的学生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这个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厌学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主要的情绪障碍之一。
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来自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很多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正因为没有兴趣,他们的成绩就不好,而成绩越差,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就越不自信,最后他索性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什么都不行,于是开始完全放弃学习,放弃自己。
“我只能用拳头宣泄情绪”
病例:今年初春,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接待了一位神色异常的母亲。她在诊室里脱下了自己的外衣,露出了满是伤痕的手臂,那上面的伤痕,还有烟头烫过的伤疤。这位母亲流着泪告诉医生:“这些伤都是我年仅14岁的女儿打的。”
这位母亲是我市某高校的校长,在外人眼中她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不但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很优秀,人见人夸。
可是正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竟然用如此残忍的方式虐待自己的母亲,实在无法忍受的母亲终于不再碍于面子向心理医生求助,她不理解自己那么疼爱、呵护的女儿为什么如此恨她。
在治疗中,女孩对心理医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小的时候我不愿意做的事她都会逼着我去做,有的时候还打我,我从来都没有开心过。现在我长大了,我也要让她尝尝被人逼着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是什么滋味,她不听我就打她,打到她听为止。”
分析:家庭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但这样的案例却令人震惊。青少年暴力行为不仅表现在家庭,校园暴力案件的攀升也让人心惊。施暴少年希望寻求一种心理平衡,因而采取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手段。
为什么稚嫩的脸上总是挂着愁云?为什么小小年纪会有那么多的烦恼?是谁让孩子过早地背上了心灵的重负?谁又能帮孩子找回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